第85节(2 / 2)

盛世明君 木兰竹 2728 字 21天前

据说罗朗从小就被当做家族继承人培养,每天耳边都有人不断念叨,你是为了罗家你是为了罗家,你的才华是为了罗家,你的勤奋是为了罗家,你的命是罗家的,你的荣耀是罗家的,你整个人全是罗家的,要为罗家的兴盛奉献终身。

罗逡听了几次之后非常不满,他跟小罗朗说了几次,你要做你自己,罗家的人,有本事有能耐的,你能帮就帮;烂泥扶不上墙的,你去帮了又有何意义。

然后罗逡就被“剥夺”了教养自己儿子的权力。

罗逡说起来,还忍不住掉了两滴眼泪:“朗儿小时候多么活泼开朗,现在就跟个小老头似的,臣见了心里苦啊。”

刘荨跟着叹气:“这不是洗脑吗?这不是虐待孩子吗?他们怎么能这样?什么都是为了家族,他的梦想呢?他的自由呢?他的自我呢?都被剥夺了吗!这是不对的!”

然后罗逡和刘荨相见恨晚,刘荨觉得罗逡才是他想要的人才,罗逡名声不显就是被世人低估了,他要做罗逡的伯乐!

司俊因为刘荨的言论拎着刘荨的后颈肉训了他半个时辰。

没错,自知自己说错话的刘荨又变成了猫,试图蒙混过关,然而并无卵用。

不过最后罗逡的成就还真的挺大,和原本历史中那个籍籍无名的人完全不同。司俊这才肯定罗逡的确是明珠蒙尘,刘荨慧眼识珠,自己才是看走眼的那个人。

但是直到那时候,司俊仍旧不知道刘荨这儿戏般的看人准则是怎么选出人才来的。

这大概就是玄学和天赋吧。

刘荨在走神的时候,罗朗冷静下来。

细细品完每一条细则之后,罗朗脑海里浮现了《推恩令》三个字。

《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藩王权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而这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是削弱藩王权力的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遇到的阻力却并不大。

文景时期,藩王屡屡叛乱。汉武帝时未遭遇藩王反扑固然有文景时几次平定藩王叛乱,削弱了藩王势力的原因之外,和《推恩令》本身也脱不开干系。

原本诸侯的王位和领地是直接原封不动的传给世子,其余子孙便是被养着的闲人。而《推恩令》则让诸侯所有儿子都可以分到领地。虽所有人都知道《推恩令》实施后,会让诸侯领地越分越小,渐渐就算皇帝不管他,也不会再对中央起任何威胁。但除了世子之外,诸侯其余儿子本来要当一辈子寄人篱下的富贵闲人,现在有了自己的领地,能有一番作为,能自己当家做主,他们怎么会放弃?

至于以后势力削弱什么的,反正他们也不准备叛乱。比起自己一无所有,自己的儿孙也一无所有,现在至少分得一块领地,让儿孙也有一点盼头。

对于他们而言,本来这领地就没他们的份,现在分多分少,至少能分到。

诸侯王的子孙中除了世子之外,都支持《推恩令》,诸侯王的后宅之中,便是王妃,也要考虑着自己除长子外的其他儿子,更何况妾室?

诸侯王内部因《推恩令》四分五裂,自然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力量。

而陈文和翟阳的《招贤令》中所说科举也是如此。

世家为了延续,必须得培养最优秀的继承人。

就像是罗家一样,上一任罗家家主是他大伯,这一任却是他,而不是大伯的儿子。

可罗家其他人就算心中服气,难道不遗憾?

诚然,罗家势大,各个子弟都能用罗家的资源,为自己谋求前程。但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各人分得的资源总是不同的。

就像是他的大伯能当三公,他的父亲就只能当个洛阳令。

或许他的父亲和大伯之间才华有高低之分,但这差距真的有三公到洛阳令这么大吗?

而且,并非所有家族,都是上任继承人去世的时候,祖父辈还在,还能在第三代中继续选择继承人。人都有私心,若大伯还在,真的会选择他,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为继承人吗?

那时候,一切资源都要为他堂兄所用,自己想要的都得靠后,他自己会甘心吗?

就说现在,他的堂兄弟们,特别是大伯的儿子们,又甘心吗?

他思及罗家在想要自立时弄出的种种丑态,这其中难道没有那些人想要争取更多资源的缘故吗?

既然罗家他当继承人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他们只能将罗家变得更强大一些,自己分得的就多一些。

而科举制度则给了这些没有被家族选择的人另外一种晋升途径。

在科举中,陈文和翟阳建议举办县学、州学、太学三种层次的学校,县学以郡为范围,考三场可入学,身上就有了秀才功名,可以去官服当小吏;州学以州为范围,考一场可得举人功名并入学,得到之后可以考取郡守以下地方官职。

考上举人之后,就能进京赶考,考上之人就能进入殿试,在大殿上,由皇帝亲自出题,并排列名次,直接授官。

太学则由三种人组成,一是官宦之家有名额,可以让家族子弟入学;一种是各地有一定名额推举人才,这人才至少得是秀才;还有一种,则是宗室子弟入学。

太学生地位等同于举人,只要入学三年以上,便可以直接和举人一起参加会试,参加进士选拔。

当然,若是考不上,太学生也可以做官。他们比举人强一些的是,一不用等候空缺,二是直接只从品级限制,不一定非要外放。至于之后,他们都和举人一样,可以凭借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

这只是正常途径,家人如果有能力,也可以在皇帝面前直接为子弟求官。

这些都是实职,至于可以继承的荣誉虚阶,就严格按照嫡长制。

陈文在折子中义正言辞道,嫡长继承乃是人伦,这么做可以规避不嫡不长的混乱现状,不至于兄弟阋墙,父子生隙。

罗朗看了之后,忍不住叹气。

嗯,说的好有道理。这一点一说出来,至少朝中儒士肯定会拍手称赞。

他们这群人就是对嫡长要求十分严格,如同他这种二房长子成为家族的,对他们而言,那是不遵礼法。

这选贤的政策,确定了嫡长子的继承权,至少各世家的主母会非常赞同。而世家的主母们势力都非常强,她们背靠的娘家都是世族们的盟友。只要娘家还强盛着,世家就必须照顾主母的意见。

谁家主母愿意因为自己的儿子不如人,就被剥夺继承权?能保证嫡子的继承权,谁反对这政令,谁就是和世家的当家主母过不去。

罗朗想了想世家主母们的战斗力,嘴角不由抽了抽。

这《招贤令》,不仅对嫡长子有好处,对世家其他子弟的好处也是有的,特别是对于有才华之人。

世家的资源分配不均,主要是在为子弟求官上。之前察举制,要举官,靠的就是各家实力和影响。因此因为家主偏爱,许多有才华的世家子弟获得的资源和他们的才干并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