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大年三十(1 / 2)

外星合伙人 梦入红豆 1959 字 1个月前

“他大伯这大过年你们都去哪啊,呀,这不是他爷?您老也远行啊!”

“呵呵,老爷子可是主心骨!没了他,主家不乐意啊!”

“哟!瞧你们这群老爷们乐的,是不是接了啥大生意?谁是主家?咋这么大派头?”

“大堡村杨家!闺女啊,杨叶杨先生听过没?先生今年衣锦还乡,三天前接了杨老大哥的位置……他准备建个仿古祠堂,这不就把我们叫去了……”

“呀,真是可喜可贺啊!这活接下来能赚不少钱吧?啥时候开工?能不能叫我那口也跟着争两个?”

“你家那个手艺还行,今天老汉先去主家那看看,先看看……”

“好好好……有活一定啊!呦,差点忘了给几位爷们拜年!”

“哈哈,王家的媳妇就是会来事!”

……

断桥村,一条小河由东向西流淌。

河前有座断桥,建于大明永乐年间,明末清初之时当地汉人为抵御清兵入侵将桥身凿断,故此改名断桥。

断桥村村民从不务农,多以木匠为生,从大明朝开始他们乡就世代为木匠,手艺也从未失传过。

昔日永乐皇帝迁都燕京,所用工匠大多是该村的人。

不过近几年村里人开始陆续转行了。

过去吧,还能靠着给人做个家具维持生计,现在哪还有人找他们,最多做点木盆、棺材赚两个小钱花花。过年给孩子买两身像样的衣裳。

走过断桥,见一对人马扛着鱼皮袋有说有笑的朝河东大堡村而去。行步时遇见几个相熟的,少不了说讲几句拜年话。

为首的老爷子名叫贾文熙,今年87高龄,身体却健壮的很。

幼时他曾在县里上过私塾,一身手艺不敢说继承祖师衣钵,但也有个七八成功力。

村里人就属他的手艺最好,也是目前唯一知道如何用木头转化成古建筑的人。

他身后的跟着十七八个徒弟,大的岁数快跟他接近,小的也有三十五六。

他们背后都背着一个半人高的筐筐。里面的都是做木匠所需要的工具。如果刨子、墨斗等。

走了该有1个多小时,时间已接近上午10点。

只见村口外忙的热火朝天的,一辆辆从县城驶来的货车都快排倒对面的公路上。

200多个壮汉喜气洋洋的扛着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妇女和孩子们乐呵呵的在一旁帮忙打杂……

“这……这是干啥?谁家卖这么多东西?”

贾老的儿子贾重合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其他人也都是这表情。

“哎?前面的爷们是不是断桥的!来干木匠吧?”

“是哩!”贾文熙张口吆喝道。说罢扯了一下儿子赶忙迎上。

发问的是村支书老俞。他见一堆人走来。笑呵呵的上前道:“哟。老爷子有个把月没见了吧?后生给您老拜年了!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啊!”

“哈哈,你们大堡村才福如东海吧?”

寒暄了两句。贾老跟着他笑道:“你们村政府是不是过节发福利?这一车车的柴米油盐,看着可老喜人了!”

“哪是啊!”

老俞带着一丝骄傲说道:“这都是杨家给父老乡亲一点心意。前两天杨叶先生不是回来了?……”

“也不多,每人100斤大米,50斤油,另外家里有小孩的每人发一100块钱压岁钱。”

“50斤油?1个50,100个不就5000斤?杨叶的手笔可真大!”

听到他的话,就连见多识广的贾老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其他人或是瞪大了眼睛,或是一脸的羡慕。

本来按照杨大国的意思:大人200,小孩100,直接发现钱给他们,但老汉没有想到一点,就是银行春节放假的事情。

按照村里每户3人来算,200户也该有600人,发下来至少要20万现金。

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取出来。

第二天瓜蛋兄弟拿着杨叶给的银行卡,战战兢兢的跑了七八个银行,满共就取来5万块。

最后杨叶干脆把这5万当做杨家和全村孩子的压岁钱,大人们全部发放实物。

村支书按户统计后,把总人数报给杨叶,杨叶在叫瓜蛋两兄弟去市中联系各大超市购买大米食油等……

杨叶委托两兄弟,也是有心锻炼锻炼他们,如果合适的话就考虑把村里这块让他们管理。

话说杨叶之所以给村民发福利,第一考虑的是他们多年来的照顾。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

杨叶现在还做不到兼济天下的地步,但兼济一下父老乡亲还是可以的。

还有一点,就是为了给杨家打好声誉。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不求他们能给杨家帮多大忙,只要不背后‘捅刀子’,遇到麻烦时站出来说两句就行了。

来到杨家小院,杨叶正在编写家族成员规章制度,杨蛋杨瓜两兄弟站在他左右张望,杨大国等长辈在一旁欢笑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