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220 字 12天前

杨仪忙不迭地点头,此刻的他像杨虑的小跟班。

“你说得没错,没有读书人,户口也一样会增加,最后还是人多地少。我那个问题是一个经过简化的问题,为求语出惊人,难免矫枉过正,有些夸张。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天下读书人可没有这么多。”

杨虑悄悄地松了一口气。

“不过,如果把读书人当成寄食者的代表,这个道理依然是成立的。天下土地总量自有定数,就算是不断垦荒,也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能养活的人基本上有个极限。多一个寄食者,就会少一个农夫。因此,寄食者的比例也有一个极限,对不对?”

“对,对。”杨仪掐着手指,又开始算起来。“一夫挟五口,耕百亩,以亩产二石计,可产两百石。五口之家,设有一丁一女一大男一大女一未使女,一丁年食二十石八升,妇与大男年各食十三石七斗三升,大女与未使女年各食九石,五口共计六十六升三斗八升,又去杂用,约余百石,可以养活另一个五口之家。粗略估计,寄食者不能超过一半。”

孙策看着杨仪吧啦吧啦的一通口算,着实有些吃惊。他见过这样的孩子,学过珠心算的人比这还夸张,连指头都不用扒,但杨仪肯定没有学过珠心算,这年头连那种算盘还没出现呢,只有摆在盘子里的算珠。

这货天生是个做会计的料。诸葛亮让他筹划粮草实在太对了,可惜这年头的人有点本事就想做官,学而优则仕嘛,圣人教导了。官大一级压死人,谁不想往上爬啊。杨仪最后毁就毁在这权利欲太强上。

我得把这风气扭过来。

“你太厉害了。”孙策挑起大拇指。“亏得我有自知之明,没有和你比算学,要不然我肯定输。”

杨仪咧着嘴笑了,还有点不好意思。

“还回到原本的话题,寄食者的比例是一定的,那是读书人多一些好呢,还是工匠多一点好,又或者是游艺杂耍的人多一些好?”

杨家兄弟互相看了一眼,异口同声的说道:“当然是读书人多一点好。”

“我也赞成读书人多一点好。不过,读书人与读书人也有区别。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明理,有的人读书则是为了做官。你们说,是为了明理而读书的人多一点好,还是为了做官而读书的人多一点好?”

杨虑板着脸,一本正经的说道:“读书就是为了明理,人可以不做官,但不能不明理。”

杨仪却舔了舔嘴唇,尴尬地笑了笑,没说话。

孙策看在眼里,笑在心里。这兄弟俩虽然相亲相爱,但禀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杨虑相对淡泊,杨仪却更功利些。他看着杨虑,追问道:“如果你杨家没有庄园,在耕种自食和做官食禄之间,你选哪一个?”

“我选耕种自食。”杨虑迟疑了片刻,但还是给出了答案。“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孔子称其贤,我愿意做这样的贤者。”

“你呢?”孙策转头看向杨仪。

杨仪舔了舔嘴唇,嚅嚅地说道:“我自问道德不如兄长,不敢学颜回,我愿学子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瑚琏之器,传夫子之道。”他抬起头,盯着孙策。“将军,若是让你选,你选谁?”

孙策笑了。“你们兄弟志向高远,我一个也不敢比。如果一定要我选的话,我选子贡。”

“为什么?”杨虑不解。

孙策难得的严肃。“大丈夫立世,道德、事功不可偏废,学颜回,成了亦不过独善其身,上不能辅国,下不能养家,父母妻子衣食不全,有德无功。若是不成,便流于虚伪,只有大言不惭。学子贡,成了可以兼济天下,不成也能纵持一家生计,没有大功也有小功,不至于一事无成。”

话音未落,杨仪就鼓掌附和。“将军言之有理,我亦是这么想。”

第065章 不怒自威

洄湖之行以箭拔弩张始,以宾主尽欢终。

看到两个儿子对孙策景仰有加,杨介也觉得孙策与一般年轻人不同,既有少年的冲劲,又难得的沉稳,学问虽然差一些,眼界却高人一筹,难怪庞德公、黄承彦对他赞赏有加。

即使如此,杨介也没有放弃和孙策讨价还价的打算。杨家的土地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可能拱手白送,能争取一点好处是一点。

黄承彦之前得到了孙策的交底,知道孙策并不打算把所有的事都做到位,要给袁术留点麻烦,便故作隐晦的提醒杨介,我上次来就是想联合你们一起谈判,只有襄阳各家全部联合起来,才有足够的实力与孙策抗衡,才能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一家一家的和他谈只会被他各个击破,占尽便宜。

杨介心领神会。

黄承彦接着又说,天下大乱,南阳是天下之中,将来必然是各方势力争夺的重地。袁术占据南阳,几万大军的给养、军械就是一门大生意,就算是分一杯羹也能让襄阳各家吃得饱饱的。一旦南阳发生大战,襄阳必然会受到波及,即使是为了襄阳自身的安定和平,襄阳也应该配合孙策的计划,做南阳的战略缓冲。

听完黄承彦的分析,杨介终于放下了最后一丝纠结,表示要坚持支持孙策,安顿好迁来的黄巾军,并尽快解决襄阳战事,恢复和平。

孙策满意而归。

杨介低头,接下来的习家也很自然的转换了态度。黄承彦再次登门拜访,终于和诸家达成了协议,最后为孙策募集到了一千三百多顷耕地,考虑到冬天将近,春耕还有一段时间,具体的条件可以慢慢谈,各家又主动提示,可以先借十万石粮食给孙策,供黄巾军过冬。

虽然知道各家不是什么善人,这些都不是免费的午餐,孙策也没有拒绝,欣然笑纳。

因为他真的需要这些土地和粮食,而且很急。

三天后,刘辟率领第一批黄巾军将士赶到襄阳。孙策奉命到宛口迎接。站在飞庐上,他看到了逶迤而来的黄巾军,立刻哼了一声,心里很是不爽。

黄巾军数量有限,最多三四千人,和他估计的万人有很大差距。

孙策没有下船,命人去传刘辟上船相见。过了小半个时辰,黄巾军将士在岸边停住,乌泱泱的一大片,刘辟才不紧不慢地来到岸边,下了马,又不上船,当着孙策的面,对几个部下喝斥了一通。

郭暾、林风等人勃然大怒,就连黄承彦都连连摇头。刘辟这么做,自然是做给孙策看的,对孙策没有亲自迎接表示不满。林风几次用眼神请示孙策,要去教训刘辟一番,却被孙策制止了。

孙策也不爽,但他不会简单的和刘辟对骂。那是泼妇才干的事,档次太低。

见孙策安坐飞庐之上,不动如山。黄承彦非常满意,抚着胡须,笑而不语。黄月英偎着父亲,不时的瞟一眼孙策,又瞟一眼父亲,嘴角带笑。刚刚入职的小书佐庞统站在孙策身后,眼珠滴溜溜的乱转,想说什么却一直没敢说。

磨蹭了好一会儿,刘辟终于上了船,立刻换了一副笑脸,老远就拱手打招呼。

“辟也何德何能,居然劳驾少将军来迎我,孙将军真是太给我面子了。”

等刘辟走到面前,孙策才离席而起,走到船边,仿佛才看到那些黄巾军似的,露出几分诧异。“刘将军,这里有一万人吗?”

刘辟笑眯眯地说道:“少将军说笑了,这里只有三千人,哪有一万人。”

孙策“哦”了一声,沉思半晌,又道:“你们就这些人马?”

“少将军嫌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