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410 字 1天前

荀彧忍俊不禁,笑着点点头。曹操拍着腿大发感慨。“我们还没老,但少年英雄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出头了,真是有些不甘心啊。我想孙坚此刻的心情大概与我相似,所以才会出征庐江,要与陈登分个高下。”

荀彧淡淡地说道:“令郎子修也不错,虽然武勇不及,但难得沉稳,又兼忠孝,将来必是一方之任。”

曹操大笑,得意溢于言表。

荀彧在曹操营中盘桓半日,直到晚上才离开,回到长安城。

……

皇甫嵩坐在堂上,正在吃晚饭。

他身材高大,脸部瘦长,皮肤黝黑而粗糙,双目细长,看起来像是眯着,掩藏着说不出的疲惫。虽然刚过耳顺之年,头发却已经白了大半,连背都有些佝偻。

晚餐很简单,一碗粥,一碟豆豉,一碟芜菁,两片肉。

明日朝会,他在傍晚回到长安,稍作休息。他在长安城里有私邸,离皇宫不远,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院子。对荀彧的来访,他非常意外,知道肯定有大事,连忙亲自出迎,将荀彧引入内宅。

看到案上还没吃完的晚餐,荀彧叹了一口气。“将军,朝廷虽然缺钱,诸军的粮饷却一直不缺,你又何必将俸禄分给将士,自苦若此?”

“习惯了。为将者,必以士卒为子弟,士卒方能以将为父母。令君造访,不会是想与我共进晚餐吧?”

荀彧叹了一口气,开门见山,将南阳的形势、孙策的反应、杨彪等人的态度说了一遍,最后问道:“将军以为能战吗?”

皇甫嵩不假思索的摇了摇头。“不能,我虽然有三万之众,但真正能战的只有曹操的一万步卒,吕布的三千骑卒,还有我直属的三千亲近营。韩遂、马腾拨来的万余步骑虽是精锐,但他们自行其事,军纪涣散,并不比徐荣所领的西凉兵强。即使是曹操、吕布所领人马,与孙策对阵也没什么胜算。”

“若朝廷一定要战呢?”

皇甫嵩眯起了眼睛,沉吟良久。“那就只能以战代练了,粮饷怎么办?如果就地征集,恐怕南阳百姓眼里就不会再有朝廷了。一旦大军倾覆,朝廷手中无兵可用,不得不倚重韩遂、马腾,只怕旧患不去,又有新忧。令君,明日朝会,我会极力反对,还请令君助我一臂之力。”

“是我需要将军助我一臂之力才对。明日朝会,不仅杨公等人可能求战,韩遂、马腾也会求战,他们急于立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皇甫嵩哼了一声,不屑一顾。

“不过,我有一个办法,也许能兼顾得失,想与将军商议。”

皇甫嵩眼皮一闪,瞥了荀彧一眼,嘴角颤了颤。他明白了荀彧的意思,但心里不怎么舒服。这些山东名士就是喜欢故弄玄虚,有话不直说,绕了半天圈子。

“请令君直言。”

荀彧看在眼里,却不点破。“将军,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正是用武之时,不宜全赖诗书。朝廷宿儒甚多,却少名将,唯将军独力支撑,极是辛苦。常言道,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六郡良家子一直是朝廷名将之源,孝武皇帝因此驱逐匈奴,开疆拓野。眼下朝廷定都关中,正是大力选拔关西子弟从军之时。孙策能在南阳建讲武堂,朝廷也可以在关中建讲武堂,挑选百官子弟入堂讲兵习武,以充军旅,将军以为然否?”

皇甫嵩眉梢挑了挑,眼神亮了起来。“令君所言甚是。”

第640章 韩遂

关中之所以能迅速稳定,韩遂、马腾愿意接受朝廷招安,定都关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前汉定都关中,关西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仕途上很顺利,尤其是在元帝之前,朝廷用武四边,将领大多出自关西。元帝之后,朝廷儒风大盛,关西人渐渐失势。光武帝迁都洛阳,关西失去的不仅是帝都政治优势,更是仕途上的全面溃败。即使关西人努力研习经学,向儒门靠拢,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定都关中,长安重新成为政治中心,意味着关西人有机会重掌权柄,不说压过关东,至少能与关东比肩。关西出将,在这天下大乱的时候,关西有更多的机会因军功封侯,富贵可期,何必造反。

皇甫嵩不是韩遂、马腾,但他也是关西人,这个利益是一致的。荀彧希望在关中建讲武堂正中他的下怀。这不仅是朝廷要重振尚武之风,重视关西人,为关西人提供机会,对他个人来说也是一个机会。论战功,他已经够了,甚至有功高震主的可能,成为讲武堂的祭酒,像大儒一样登堂开讲,成为名将之师,却是他可以争取的荣耀。

这是他无法拒绝的荣耀。

与北地皇甫氏相比,区区尹端何足挂齿。尹端只能在南阳讲武堂开讲,而他却有资格在京都的讲武堂开讲。这就像郡学和太学的关系一样,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看到荀彧在关中推行变法,筹建工坊,处处效仿南阳,皇甫嵩就等着这一天。此刻听到荀彧亲口说出这个方案,饶是他久历宦海,饶是他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还是激动不已,脸上泛起微红,仿佛是初入仕时一般雄心万丈。

荀彧一点也不惊讶。他早就知道皇甫嵩会支持他,只是在等一个机会。朝中还有很多大臣是关东人,如何抬举关西人才能名正言顺,才能顺理成章,这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虽说讲武堂招生不限关东、关西,可是对关西人有利却是很明显的事,关东籍的大臣不会无动于衷,肯定会从中作梗。眼下就是一个机会,戏志才提出的那个建议不错,他稍加调整,和建立讲武堂的计划整合起来,就是一个绝妙的方案。

荀彧接着说道:“大军征战,既要运筹帷幄的智将,也要临阵指挥的大将,更要冲锋陷阵的斗将,缺不一可。关东、关西各擅其长,不可偏废,文武并用方是治国之道。只是董卓乱政,西凉兵屠戮山东,遗毒不浅,贸然重用关西诸将,恐怕会有非议。”

皇甫嵩点点头,西凉人的名声不好,他也深受其害,要想在朝中立足,必须洗清恶名。他命人撤去食案,双手扶膝,向荀彧欠身施礼。“还请令君指教。”

荀彧连忙避席,匍匐在地。“将军大礼,彧不敢受。”

“若能弥和关东、关西之间的嫌隙,和济文武,中兴大汉,嵩愿为令君走马。”

荀彧再拜。

两人客气了一番,荀彧这才提出自己的建议。他希望由皇甫嵩出面与韩遂、马腾商量,让他们挑选一些少年英雄,作为朝廷的使者远赴南阳,与孙策比武约斗。人数不用多,加上随从不要超过百人,以免引起孙策过激反应。以前出使都是儒者,这次以武者出使,既是朝廷重视武事的象征,又可以借机扬威南阳,让孙策看到朝廷的实力,而且不需要兴师动众,所费不多。如果能慑服孙策,证明了凉州人对朝廷的忠诚和作用,以后建立讲武堂就方便多了。

皇甫嵩心领神会,一口答应。“我现在就去拜访韩遂、马腾。”

“有劳将军。”

……

韩遂站在廊下,看着韩银和阎行交手,脸色铁青。

他大部分时间不在长安,长子韩银在长安任侍中,与他见面的机会不多。侍中是闲官,朝廷为了安抚他们,尽可能及时发放俸禄,不时还有赏赐,在百官俸禄经常欠俸的情况下,韩银的日子过得很舒坦,甚至太舒坦了,几个月不见,身上就多了一层赘肉,才和阎行交手十余回就气喘吁吁,全无还手之力。

如果不是阎行未尽全力,他大概早就败了,连两个回合都撑不过。

“行了。”韩遂越看越恼火,喝了一声,摆摆手。

两人分开,阎行还刀入鞘,拱手施礼,退在一旁。韩银自知理亏,站在原处,一动也不敢动。韩遂走下台阶,来到韩银面前,背着手来回走了两圈。

“子义,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拜将封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