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节(1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609 字 23小时前

诸将散去,各自准备拔营。

孙策留下沈友。吴郡已经基本安定,沈友将随他出征。考虑到袁绍随时都有可能南下,孙策分身乏术,他打算让沈友做副将。沈友欣然从命,又提请孙策,贺齐与祖郎不同,他的功业心比较重,而且贺家实力绝非祖郎这样的山贼可比,他可能会要求更多的编制,孙策应该把握大局,相机而定。

说完了事情,沈友刚刚出帐,贺齐便来求见。孙策和郭嘉、庞统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的笑了两声,然后又无奈地摇了摇头。

贺齐进帐,向孙策拱手行礼。见郭嘉、庞统在侧,笑得诡异,贺齐不免有些惶恐。

孙策咳嗽了一声:“公苗来见,有什么事?”

贺齐收回心神,假咳了一声,拱手道:“承蒙将军器重,授齐方面之任,统兵取豫章,齐感激不尽,内心惶恐,故来向将军请计,请将军详言方略。”

孙策笑眯眯地看着贺齐,暗自鄙视。这世家子弟就是虚伪啊,明明想要兵,嘴上却只字不提,还假模假式的请教方略。

“公苗是说我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吗?”

贺齐连忙躬身。“齐岂敢,不知将军此话从何说起。”

“沙场征战,战机转瞬即逝,岂是谁能预先决定的?我将南线的战事托付给你,就是相信你有这样的能力。你现在来问我方略,岂不是说我有眼无珠,看错了你,又或者是故意给了你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陷你于险地?”

贺齐尴尬不已,连连摇手。“将军言重了,我绝无此意。我只是有些担心,想请将军支持。”

“担心什么?兵力不足?”

贺齐张了张嘴,一时不知道怎么说。孙策单刀直入的说话方式让他很难适应。他来求见孙策就是想多要一些编制。投入孙策麾下后,孙策只给了他三百部曲的编制,这次出征,孙策又拨了两千人到他麾下听令。这两千人的确是精锐,但毕竟数量不多,他想多要一些编制。贺家有钱,养得起人,只要孙策允许,他随时可以再招募两千人。四千人在手,他就有把握拿下豫章。

可是孙策一开始就把他堵死了。孙策对此非常敏感,他这时候提这个要求是不是合适?可是不提,他又没把握取胜。无奈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说道:“将军,豫章是大郡,人口比吴郡、会稽加起来还要多。豫章与丹阳毗邻,其中山贼互相沟通,兵力太少,恐怕不敷使用。齐并非贪多,只是担心误了将军大事。”

孙策缓缓点头,但脸上的笑容却不见了。他严肃地看着贺齐,语重心长的说道:“公苗,你用兵谨慎,未雨绸缪,这当然是好事。如果可能,谁不想拥有更多的人马?但眼下情况复杂,吴会粗安,根基未固,不宜大举兴兵,否则消耗太大,难免有杀鸡取卵之嫌。”

贺齐连忙解释道:“将军,你爱惜百姓,不愿横征暴敛,我非常赞同。我并非是想多请兵,只是希望将军能允许我自行募兵,不用将军拨付任何军饷、物资。”

“我知道你贺家财力雄厚,养得起兵,可是别人怎么办?看着你贺公苗一人立功,他们能没有想法吗?还是说无须诸将配合,你贺公苗一人就能攻取豫章?你想募多少兵?一万,两万?”

贺齐的额头沁出一层冷汗。他哑声道:“将军说笑了,贺家哪有这样的实力,能募两千人便心满意足。”

孙策盯着贺齐看了一会,忽然笑了起来。“两千人就够了?”

“两千人就够了。”

“如果两千人就够的话,我让祖郎配合你。他麾下两千人可都是精锐,比新募来的强多了。公苗,征伐乃是国事,怎么能让你贺家出资呢。你的心意我领了,但公私还是要分清的,你说呢?”

贺齐汗如浆出,躬身领命。

第878章 防微杜渐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祀是祭祀权,在讲究天命的时候,祭祀权其实就是政权的合法性。戎则是指兵权,一切政权都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政字就是一只拿着木棍的手指着象征国家的城邑,代表着征伐。

军队是暴力,是政权赖以生存的基础。兵权向来只能掌握在最高领导者的手中,任何人企图染指兵权都是无法接受的。即使是在文化昌明的二十一世纪,哪怕是再民主的国度,也不会容忍私人拥有兵权。兵权一旦落入私人手中,分裂、内战几乎是必然的。

周亚夫为什么必须死?因为军队听他的,不听皇帝的。

孙策就是握有兵权的割据者,他岂能让这样的事在自己治下发生。他宁可发展得慢一点,宁可舍弃一些像贺齐这样的名将,也不会给他们世袭兵权的机会。给他们兵权容易,再想收回来就难了。除了个人的私心之外,他更清楚门阀世家的危害,让这些已经垄断了知识的门阀掌握武力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不管是对他还是对这些门阀。

一个门阀的胜出,往往意味着无数门阀的消亡。

孙策不仅拒绝了贺齐的要求,而且很严厉的警告了他。如果贺齐还抱着这样的思想不放,他就只能放弃这位名将了。

贺齐嚅嚅而退。

看着贺齐出了帐,孙策叹了一口气。他想了想,派人叫来林风,又给他增加了两千人。吴县是他的根基,绝对不容许有任何意外。林风和这三千精锐就是他的定海神针,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要坚守住,等到他的驰援。

大敌当前,他担心的却不是袁绍,而是吴会世家。豫州、荆州的世家蠢蠢欲动,谁又能保证吴会的世家不会趁机兴风作浪?有备无患,有重兵镇守,他们应该会清醒一些,不至于轻举妄动。

两日后,孙策拔营,率部赶往曲阿。

……

苍山。

太史慈站在一块巨石上,俯视山谷。

南方的冬天不像北方,气候依旧温暖湿润,山野间苍绿葱茏,除了颜色更深一些外,基本看不出一点萧索,即使是目光最锐利的鹰隼也会被这满山的绿色所迷惑,很难看清隐藏其中的敌人。

但太史慈却一点也不担心,他查看了一番,从背上的箭囊里抽出四枝箭,一枝搭在弦上,三枝夹在掌心,拉开三石硬弓,拉弓放箭。四枝鸣镝箭发出厉啸,呼啸而去,分别射在四棵大树上,箭矢深入树干,箭羽震颤,箭杆上系着的铜铛发出脆响,在寂静的山谷间传出很远。

脚步声响起,四队人马从不同的位置出现,奔向箭矢所射的位置。他们并没有进攻,却立下了阻击阵地,将出口堵得严严实实,就像扎起了一道密实的篱笆。每队人都不多,多的不过百人,少的只有二三十人,但阵势严整,分工清晰,衣甲整齐的刀盾手在低地立阵,披轻甲的弓弩手像猿猴一样爬上山坡,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蓄势待发。

太史慈在巨石上坐了下来,两个卫士提来两壶箭,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击鼓,最后一次劝降。”

“喏。”卫士转身,摇动手中的彩旗,下达了命令。传令兵敲响了战鼓,牛皮大鼓雷鸣,雄浑的战鼓声在山谷中回荡,斗志激昂。

“战!战!战!”近千名士卒齐声大呼,地动山摇。三声过后,又鸦雀无声,让人不免怀疑刚才那突然出现的吼声只是幻觉。因为目力所及,能看到的人马加起来最多三百人。

卫士们长刀出鞘,弓弩上弦,警惕地注视着四周,脸上却看不出一些紧张,只有必胜的信心。

跟着太史慈作战四五个月,大小百余战,他们已经对太史慈佩服得五体投地,凭着三百部曲、两百郡卒入山,不管是面对几百人的小股山贼还是面对上万人的宗贼,太史慈逢战必胜,从无败绩。对方人少的时候,他以多欺少。对方人多的时候,他以少胜多。怎么打怎么赢,而且人越打越多。

想成为太史慈的部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东部都尉的编制是两千人,现在已经有了一千八百多,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太史慈亲自挑选出来的,不仅要武艺好、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家室,品格端正,有责任心。即使入编也不代表就一定能留下,如果训练不刻苦,达不到要求,或者作战时贪生怕死,随时都有可能被辞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