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846 字 1天前

孙策一边配合着麋兰,一边翻看着那部《天下至道谈图释》,这篇文章原本并不长,只有几百字,最多不过千,蔡琰引注的文字比正文还要多,又配了图,合起来也是长长的一卷。在卷尾,蔡琰还写了一个尾跋,纵论目前存世的房中书,比较优劣,俨然是一副房中书的集大成之作。

孙策一边看,一边和自己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对比,他惊讶地发现,虽然这文章中不乏臆测空想的成份,但大部分结论却与实践不谋而合。这也是经验学术的通病,不唯中医。理论有方凿圆枘、牵强附会之嫌,结论却符合实际,经得起推敲。而且与孙策以前偶尔翻过的房中书相比,蔡琰这部书已经有了很多创见,纠正了不少谬误。

如果强行做比较的话,大概和王充的《论衡》类似,虽然逻辑还不够严密,虽然论据脱离不了这个时代的局限,但已经看到了理性的萌芽,已经看到了对既往观念的批判。

不愧是读过《论衡》的人啊,不愧是这个时代最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如果没有读过《论衡》,蔡琰未必有这样的思路,如果没有博览群书,蔡琰未必有这么广的知识面。如果没有足够的聪明,蔡琰未必能综合百家学术,成一家之言。

当然,如果不是他的到来,改变这个时代的风气,蔡琰也不会留心这样的学问,写出这样的作品。这部书的问世,他的作用更加隐秘,却不可或缺。

孙策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一些小得意,却苦了麋兰。孙策还没看完,麋兰已经连战连败,溃不成军,靠在孙策肩上直喘,浑身绵软无力,连说话都断断续续。

“夫……夫君,你……你今天怎么……坚持这么久?”

“很久了吗?”孙策这才发现自己唐突了美人,连忙将书放下,双手抱起麋兰,让她转过来,面对自己。麋兰宛转娇吟,双手抱紧孙策的脖子,两条长腿缠住孙策的腰上。

“夫君,夫君,我不行了,我不行了。”麋兰连声求饶。

“那我怎么办?”孙策很无语。

“九交不泄,正是通神明的好机会,难得一次,岂能浪费了。”袁权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几分戏谑。孙策回头一看,这才发现袁权不知什么时候坐在榻边,正红着脸,笑盈盈地看着他们。麋兰惊呼一声,将头埋在孙策怀中,不敢见人。孙策也有些不好意思,老脸通红。

“姊……姊,你什么时候进来的?”

“你将她转过去,用圣人怀玉式的时候,我就进来了,见你们用功,没敢打扰你们。”

“是吗?”孙策扬扬眉,抱着麋兰坐在袁权身边,一手搂着袁权的腰。“姊姊,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不如我们一起用功吧?”

袁权红着脸,将孙策推开,指头一点孙策的额头。“九交不泄,这么好的机会,你舍得浪费,我还舍不得呢。快躺下,调整吐纳,我帮你按引一番,哪怕是一窥妙境,也对你的修行大有好处。大战在即,你的境界提升一分,我们的将来就多一份希望。”

见袁权说得不容置疑,孙策只得依依不舍的收回手,放开麋兰,躺在榻上。袁权安顿好麋兰,强忍着情动,一板一眼地帮孙策按摩起来。她的手法精熟,孙策原本还有些不情愿,没过一会儿,他就放松下来,进入一个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

第1139章 金声玉振

月色迷蒙,葛陂波光粼粼。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星星点点的灯火照映在水面上,像金色的星星闪烁。

荀谌坐在飞庐上,看着安静的水师大营,呷着酒,想着郭嘉说的话,忍不住又问了一句:“你们真有万石大船?”

郭嘉打了个哈欠,没理他。同样的问题,荀谌已经问了三遍。他不是不相信他的话,他是不敢相信。就算让他亲眼看到,他也未必能相信。在他看到这两千石的船时,他就是这副表情。

两千石的楼船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汉武帝在昆明池造楼船时,就有比这更大的楼船,高达十层。区别只在于汉武帝那艘楼船只能看,不能用,最多在昆明池里转转,风大的时候还是收回去,要不然就会翻。而葛陂的两千石船却能自由航行,不惧风浪。

这正是荀谌惊骇的原因。汝颍水路交通发达,通常用的船都在千石以下。即使如此,船的运载能力还是远非陆路可比。一辆鹿车最多只能载二十石,还需要有人牵引,现在改用四轮车,载重量大幅提升,一辆标准的四轮牛车可以载五十石,也只是中型船的十分之一。现在孙策造出了两千石的大船,载运量翻倍,需要的人力却几乎没怎么办,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万石大海船,荀谌想想就觉得脑仁疼。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双方在运输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就代表着双方持久作战的能力,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持久战对进攻方的压力就会大幅降低。更何况孙策似乎不需要围城,他有巨型抛石机。

这两千石的船是用来装抛石机的吧?荀谌没好意思问,自己估了一下,一艘两千石的船应该能装两架巨型抛石机。也就是说,孙策完全可以在平舆把巨型抛石机造好,装船,直接运到战场,两天内就能使用,三五天时间就能攻城得手。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战场的规则就已经被打破,他们这些按照旧规则制定作战计划的人都将被无情的淘汰。凭借计谋,也许能取得一两次胜利,但改变不了大势。

“你们的万石海船在哪儿?我还是想亲眼见识一下。”荀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咬咬牙。“否则我自己都不信,怎么能让刘公衡相信?”

“这我就没办法了,你肯定可以见着,但现在不行。”郭嘉调侃道:“不过,你可以猜一猜。”

“猜什么?”

“猜我们的万石大海船在哪儿。”

荀谌盯着郭嘉看了又看。郭嘉没有瞒他的意思,他很享受这种感觉。荀谌相信,如果可能,郭嘉一定不介意让他亲眼看看万石大海船。这半天时间,郭嘉言出必践,他想看的郭嘉都带他看了,只是很可惜,他对技巧没什么研究,除了惊骇,真正的收获非常有限。也许这正是郭嘉愿意让他看的原因——如果他精通技巧,郭嘉就不敢让他看了。

荀谌有一种淡淡的羞辱感,只是此时无暇顾及。

“渤海?”

“虽不中,亦不远矣。”郭嘉笑笑。

“幽州?”荀谌心中一紧。“涿郡、渔阳还是辽东?”

郭嘉大笑。“这个我也说不准,做生意嘛,哪里有生意可做就去哪里,没有一定之规。”他收起笑容,神情凝重起来。“友若兄,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既然离开了邺城,想必对袁绍也失望了。没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也只是不僵而己,死却是已经死了。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大厦将倾,连鸟雀都知道另择巢穴,何况友若兄这样的智者?刘和非明主,下邳非立国之地,友若难道想和他共生死,浪费这一身才华,曳尾于泥途?”

荀谌轻轻叹了一口气,目光闪烁不定。

背后传来轻快的脚步声。郭嘉回头一看,见周泰站在舷梯口,面色平静,手却在胸前打着手势,这是有紧急军情的意思。郭嘉心中一动,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友若兄,我该说的都说了,你自己慢慢思量,反正离月底还有几天,不用着急。我还有事,就不奉陪了。”

荀谌也起身,与郭嘉一起上了岸,拱手告别,各自上车。郭嘉一上车就拉上车门,牛车随即起动。荀谌看在眼里,心中一阵阵不安。如此紧急,想必是重大消息,只是不知是喜是忧。他在刘和身边也有如此地位,可是和郭嘉相比,他对天下形势的左右能力相去不吝千里。这不是他和郭嘉的差距,而是刘和和孙策的差距。几个月不见,他们之间的形势已经逆转,再过几个月,他恐怕想见郭嘉一面也不可得。

荀谌心中惆怅,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郭嘉上了车,从车窗里看了一眼荀谌,嘴角轻挑。“什么事?”

“刚刚收到麋先生的消息,将军正在召集军谋议事,请祭酒立刻回去。”

“看到简报了吧?”

“当今是张承当值,我不清楚,也是听到将军召集军谋议事的命令才知道的。”

郭嘉没有再问,闭上眼睛养神。牛车不快,但是很稳,郭嘉趁此机会整理了一下思路,又分析了一下麋竺送来消息的几种可能,以备待会儿讨论。牛车停住的时候,周泰率先推开门,跳下车,摆好踏板。郭嘉下了车,跟着周泰向等候在案边的小船走去。

一个军谋迎了上来。“祭酒,刚刚收到麋先生消息,他与公孙瓒达成易马协议,公孙瓒抢劫胡市,引起胡人反抗,刘虞召集各郡人马,准备攻击公孙瓒,渔阳太守刘备也在受召之列。冀州暂时还没有消息。”

郭嘉愣了一下。“公孙瓒想干什么?这时候还想做无本生意?他有没有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