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他的创见,制度原本就是这么规定的,只是很多人图方便,先是刺史由巡视变成固定办公,由监察变成理民治军,再由刺史变成州牧,最终尾大不掉,演变成今天这个局面。权力放下去容易,再收回来就难了,他要从一开始就控制住。
孙策把自己的打算和庞统、张承商量了一下,他们都同意孙策的计划。孙策随即让诸葛亮起草命令,加盖印信,明天一早就派人送出,召杜畿来襄阳。
第二天一早,信使带着命令,快马赶往江陵,孙策则按照既定行程参观襄阳书院。
……
蔡讽睁开了眼睛,神情疲惫,头晕脑胀。
昨天和前来请计的襄阳世家一边商讨对策一边饮宴,不知不觉就喝多了,最后都说了些什么,他也记不清,只记得很多人都很愤怒,认为孙策的做法很过份,对他们是一种羞辱,纷纷表示要给孙策一点颜色看看,让他不敢轻视襄阳世家的实力。但他却记不清这是谁的提议,印象模糊得很。
看着明亮的窗户,蔡讽眯起了眼睛,叫了一声。两个年轻貌美的侍女应声而入,将蔡讽扶起,为他更衣,准备冼漱用的青盐、香胰。蔡讽半眯着眼睛,张开双臂,任由侍女摆弄,过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来一件事:蔡珂在哪儿?
蔡讽问侍女,侍女不清楚。蔡讽又叫来管事蔡吉,蔡吉很惊讶,昨天晚上他就把这个消息告诉蔡讽了,蔡讽居然一点印象也没有?
得知蔡珂走了,先去了鱼梁洲大营,后来去了襄阳城,已经随孙辅登船,天不亮就走了。蔡讽气得大骂蔡珂没骨气,居然被孙策吓住了。他想派人去追,可是想想又放弃了。蔡珂的性子他是清楚的,既然决定了要随孙辅走,肯定不会回头。况且她去过鱼梁洲,大概率见过黄承彦了,这个决定可能是黄承彦的建议。果真如此,蔡珂回头的可能性更小。
蔡讽一时无计,想了半天,让蔡吉安排人去鱼梁州见黄承彦。蔡吉说,已经派人去过了,一听说是蔡家的人,大营都进不去。而且黄承彦现在也不在大营里,他随孙策去襄阳书院了。
听说孙策去了襄阳书院,蔡讽露出得意的笑容。蔡家是襄阳书院最大的赞助者,追溯起来,陈留蔡氏和襄阳蔡氏同出一脉,蔡邕和他平辈,自从蔡邕来到襄阳之后,两人过从甚密。孙策虽然撅了他面子,连接风宴都免了,却还是要去襄阳书院,可见他并不敢真的撕破脸。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等着就是,看孙策能撑到什么时候。孙辅、蔡珂走了,他身边不是还有黄承彦么,他离不开蔡家的支持。
……
孙策走进襄阳书院的藏书楼,被眼前的壮观场景惊呆了。被数十根合抱粗的柱子支撑起来的一层楼,摆得满满当当的全是书架,书架上堆满了书,有竹简、木简,有帛书,有拓本,纸卷更是随处可见。
“蔡公,这些都是你的藏书?”
蔡邕抚着胡须,眉飞色舞。“不尽然,有三分之一吧,其他的书有一部分是这几年陆续收集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新作,都没时间看,就扔在这里了。”
“新作?谁的?”
蔡琰答道:“家父交游甚广,各地同道闻说家父在襄阳主持书院,有了新作便不远千里派人送来,家父看又来不及看,扔又不能扔,只好先存着,待有空再读。”
“这岂不是很可惜?能送到襄阳书院来让蔡公过目的文章自然不是普通文章,搁在这里太浪费了。”
“那也没办法啊,看,没时间看,给别人又不礼貌,就算是让人抄录副本也腾不出人手,只好随缘了。有人碰到了,就由他们自己抄录,带走副本。”蔡琰拿起一卷文稿,小心翼翼的展开。“即使如此也不是长久之计,有些纸张质量不佳,抄写多了,磨损、撕裂在所难免。”
“为什么不印出来?”
“印制成本太高,而且蔡家印书坊现在任务很重,忙不过来。”
“印一版的成本多少?”
蔡邕皱了皱眉,转身叫过路粹。路粹陪在一旁,应声上前。“回秉将军,印书的费用主要是开版,纸墨倒非常有限,十页书才三钱,开版比较麻烦,成本至少万钱。如果印上千份,成本分摊,倒还好说,若是只有百十份,成本还不如抄写。”
孙策笑笑。垄断果然是暴利,官方垄断就更没谱了。一块版要上万钱,你是激光制版么?襄阳周边全是山林,木材很便宜,一块这么大的木板不会超过十钱,一个熟练的刻工一天就能刻一版,以当前的工资水平,人工成本也就百钱左右,全部加起来不会超过一百三十钱,蔡家居然开出上万钱的价格,心真够黑的,怪不得这两年暴富,仅印书一项就不知道拿了多少拨款。
“你去过蔡家印书坊吗,知不知道书是怎么印出来的?”
路粹摇摇头。
孙策转身对蔡邕说道:“蔡公,你这部大作完成,估计要多少字?”
“至少百万。”
“一页书也就是二百字,百万字要开五千片版,仅是开版成本就要五千万。就算一版能印千套,一套书的印制成本就要五万,加上纸墨、运输费用和商人的利润,少于十万都是亏本,有多少人买得起?襄阳书院印制书稿的需要这么大,应该自己办一个印书坊嘛。”
“可是……我们不会啊。”
孙策笑笑。“其实很简单。”
第1607章 台阶
一个青衣健仆快步走进中庭,站在走廊拐角处,向站在蔡讽身后的管事蔡吉使了个眼色。蔡吉会意,悄悄地向后退了两步,下了堂,不紧不慢地向外走去。
正与宾客商量对策的蔡讽看见,虽然迅速收回了目光,脸上的笑容却有些不自然起来。宾客们看得清楚,也不约而同的沉默了。
他们都很茫然。昨天鱼梁洲迎接孙策,本来有说有笑,一片和谐,后来孙策进营,他们在营外等着接见,不知怎么的,孙辅就将准备好的家具撤了,然后就回了襄阳,再也没露面。孙策去拜访庞德公,在庞家吃的晚饭,他们被孙策晾在大营外,不仅接风宴无疾而终,连个招呼的人都没有。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在猜,但真正明白的人没几个。他们聚在这里就是为了向蔡讽打听消息,孙辅离开后,蔡珂据说回了蔡洲,与蔡讽见过面,但大营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蔡讽绝口不提。现在有消息来了,自然没心思再说其他闲话,原本还算热闹的场面不知不觉的冷了。
蔡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知道会是什么消息,又会引发什么反应。
过了一会儿,蔡吉回来了,却没有上堂,径直去了后院。蔡讽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情况不妙,蔡吉甚至不敢当众和他说。他向宾客们强笑了笑,起身来到后堂。蔡吉站在廊下,面色苍白。
“什么事?”
“孙策在襄阳书院发表演讲,说是要扩大书院规模,让更多的百姓子弟有机会读书。”
“哦,这好事啊。”蔡讽还没反应过来。“越多人读书,我家印坊的生意就越好。”
蔡吉苦笑。“家主,以目前印书的价格,普通百姓哪里买得起书?孙策要建更多的印坊,将印书的价格降下来,让普通百姓也买得起书。”
“降价?”蔡讽大吃一惊,忍不住失声惊叫,刚想骂孙策是吹牛,随即又想到不久前印行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平舆印书坊出品的,在外面的售价是一金。对普通读书人来说,一金当然不菲,可蔡讽却觉得这个太便宜了。如果由蔡家印书坊来印,售价至少要提到三金,甚至可能更高。但平舆印书坊是袁权控制的,他只能背地里说说,对外不敢有任何异议。
现在孙策在襄阳书院发表演讲,要将书价降下来,让普通百姓读得起书。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这意味着孙策对他不满,要对蔡家利润最丰厚的印书生意下手。因为孙辅的关系,印书坊现在的规模虽然不大,利润却不薄,每年能有五百金以上的利润。即使是对蔡家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
更何况蔡讽在等一笔大生意,蔡邕著的史书一旦完成,需要印行天下,仅是制版费就有五六千金,再加上印书的利润,总收入将在八千金以上。如果孙策另建印书坊,而且价格更低,那蔡家就别指望挣这笔钱了。
蔡讽觉得血往上涌,脸皮胀得通红。他一手扶着墙,一手用力搓了搓脸,咬牙道:“这竖子够狠啊,一出手就割我这么大一块肉。”
“家主,这位孙将军年轻气盛,是个狠人,别和他斗了,斗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