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节(1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63 字 23小时前

进了小院,正在院里晒太阳、闲聊的甘梅、甄宓见孙策陪着袁氏姊妹进来,惊讶地互相看了一眼,连忙起身相迎。孙策一本正经地说道:“这位便是故后将军之女,也是我未过门的妻子袁衡,你们以后要相亲相爱,互相照顾。”

甘梅、甄宓都是聪明人,见孙策这么正式的介绍,知道他的用意,虽然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却还是上前行礼,表示未能亲自去迎的歉意,再三请罪。

有了孙策这句话,身后又站着姊姊袁权,袁衡心情大定,落落大方的还礼,一本正经地寒喧了几句,上堂入座。袁衡还没有正式入门,只能当作贵客,坐在上首,由袁权陪着。孙策又让人去请黄月英、冯宛等人。袁权明白他的用意,安排人去请。

过了小半个时辰,黄月英等人陆续赶来,一见堂上架势,纷纷上前见礼。

孙策将苌奴、陈兰、雷薄三人叫了进来,将袁术留下的部曲一分为二,一部分驻留在岸边大营,日常训练,一部分住在大雷山上,负责袁衡的安全,他们三人轮值,保证十二时辰时刻有人在岗,随叫随到。

苌奴三人躬身领命。

大雷山很安全,其实并不需要如此郑重,但这明确无误的表达了袁衡的特殊之处。看到孙策如此安排,袁权一颗心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再也不用担心有人会觊觎袁衡的正妻之位。

安排妥当,孙策这才起身离开,袁权追了出来。“夫君,今天来吃晚饭吧。有什么事也可以到这儿来谈,你把人员名单给我,我来准备菜肴。”

孙策想了想,觉得也行。郭嘉等人吃油了嘴,隔三岔五地都要吃一顿袁权做的菜,而且他们几个人的家眷也和袁权走得非常近,经常在一起聚会。“行,今天正好有事,可能会商量得比较晚,你多准备一些。”

“好。”

袁权应了一声,正想退回去,孙策又拽住了她。“你不想问问是什么事?你别告诉我这跟你没关系。”

袁权嫣然一笑。“既然夫君已经安排妥当了,就算跟我有关系,我也不在乎,一切由夫君处置便是。”

孙策也笑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天子要和我联姻,将长公主刘和嫁给我。”

袁权柳眉轻挑,向后退了一步,欠身施礼。“贺喜夫君。朝廷俯首,势在夫君矣。”

第1670章 天意人心

杨修走到小院前,刚进前院,就听到两个高亢的嗓门。

“学而优则仕,优而仕则学,则学与仕一也,不学无术,焉能牧民?你这能从政者简直是废话。”

“不然,政有高下,三公九卿为从政,亭长里正亦为从政,只不过管辖范围有广狭而已,皆是上秉君主之仁义,下为百姓谋福利,未必皆是饱学之士。如今亭长、里正皆是退役将士,能识文断字已经难得,有几人通晓圣人之学?不设科条以绳之,久而久之,必为恶吏。”

“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足为经。子琰,我们要为百年计。”

“不为眼前,焉有百年?”

杨修快步走进中庭。杨彪手里拿着一卷书,正怒视着黄琬。黄琬据案而坐,一手执书,一手执笔,侃侃而谈。听到杨修的笑声,他抬头看了一眼,又继续翻看手中的书卷。

杨修走上前,躬身施礼。杨彪哼了一声,抚着胡须。“德祖,你来得正好,评评理,看看谁说得有理。”

黄琬笑道:“德祖,你站得远些,免得你父亲一时火气,喷你一脸。”

杨彪怒道:“听你这意思,德祖一定支持你?”

“你在汝南走得匆忙,想必不知道德祖的事迹,否则就不是会不会喷他一脸的事了,动手都是轻的。”

杨彪狐疑起来。“德祖,你在汝南都做什么了?”

杨修很尴尬,拱手道:“父亲,黄公,我刚回来,可什么都没说呢。”

黄琰笑而不语,杨彪怒道:“别敷衍,快说,究竟什么事?”

袁夫人从中门后转了出来,脸色很难看。“你们俩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说话能不能平和些,有无道理难道是看声音高低吗?德祖,快过来,让阿母看看,这么快就赶回来了,路上一定很匆忙吧?”

杨修正中下怀,匆匆对杨彪、黄琰拱拱致歉,跟着袁夫人进了后院,身后很快又传来杨彪的怒喝,杨修好奇不已。“阿母,他们在干什么?黄公什么时候来的?”

袁夫人没好气的说道:“别理他们,两个老夫子,自从见了面,没客气半个时辰就开始吵,我都习惯了。等什么时候方便了,我让阿权另外准备一个院子,让他们吵得尽兴,别来烦我就行。”

“究竟是什么事?”

袁夫人无奈,只得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杨彪答应了孙策的邀请,决定留在吴郡,担任政务堂祭酒,培养官吏。政务堂还在筹备,孙策希望杨彪能先梳理一下秦汉以来的官制变化,从中吸引经验教训。正好黄琬也来了,两人就共同承担这项任务。设想挺好,但很快就发生了分歧。问题很多,不一而足,今天这个主要是关于官员考核的。

杨彪认为官员必须德才兼备,必须有儒学修养,秉承圣人教诲,心怀仁义,否则根本就不能入仕,所以经学水平是首先应该考虑的标准。黄琬却认为经学水平固然很重要,但不等于施政能力。有很多大儒拘泥于书本,却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很多人头脑灵活,实践能力很强,却未必有机会学习经议,所以考核标准不应该以经学水平为首要,而应该以施政能力为先。

杨修听了,忍不住笑了一声:“是不是又说到儒家选士和文法吏的故事上去了?”

“可不是么。”袁夫人摇摇头。“德祖啊,你这次回来多住几天,和你父亲说道说道。以前觉得他还是个很务实的人,没想到这一做学问就迂了。依我看,他如果不把这观念转过来,这政务堂祭酒还不如让给黄子琰算了。要不是那三万金,那倒也没什么,可是收了伯符钱不办事,那阿权姊妹的面子往哪儿搁?”

“什么三万金?”

“啊?”袁夫人一愣。“你……不知道?”

“阿母,你究竟说什么?”

“你真的不知道?”

杨修一头雾水,催促袁夫人快说。袁夫人无奈,只得把杨彪两难之下,向孙策开出三万金的天价,以求心安,没想到孙策一口答应了,又请杨彪出任政务堂祭酒的事说了一遍。杨修听完,眼睛瞪得老大,半天没说话。袁夫人有些紧张,连催了几句,杨修才恢复了镇定。

“三万金,父亲真是敢开口啊。”杨修咂咂嘴,咋舌不已。

“是啊,他本来也是想让伯符知难而退的,没曾想伯符一口就答应了。”

杨修惊讶地看着袁夫人。“阿母,伯符伯符的,你叫得挺顺口啊。就因为这三万金?不过说得也是,一下子拿出三万金的物资,又是给朝廷,若非父亲开口,换了其他人,孙将军肯定不会答应。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又是屯田,又是兴学,还要给官吏加俸,开销很大,豫章今年上计赢余不足五百金。”

袁夫人也感慨不已。她已经看过五州上计的结果,知道五州总计赢余不过千金左右。孙策根本拿不出三万金,只能借债。虽说这些债也是孙策自己的,但孙策对杨彪的尊重还是让她非常感动,也因此对杨彪的固执、保守非常不满。

杨修思索片刻,说道:“阿母,官制演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列一些条目就能解决的,要搞清这个问题不仅要从经学入手,更要从史学入手,至少要把这四百多年的史事梳理一遍,才能搞清楚官制变化的来龙去脉。这么大的事,不是父亲和黄公两个人就能解决的,恐怕还要更多的人协助。你找机会和父亲提一提,看看我们杨家的门生门故吏中有哪些有史学、经学方面有研究的,邀他们来共襄大计。”

袁夫人笑了。“阿权也这么说,不过这事不能急,否则会有结党之嫌。慢慢来吧,等消息传出去,该来的自然会来。至于襄阳那边,你父亲已经写了书信去,蔡伯喈会协助的。”

杨修放了心,在堂上入座。“家里有《盐铁论考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