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图没吭声。他也是这么想,但他相信荀衍不会注意不到这一点。筑堰之前,他肯定会认真检查那些旧堰,只是陆议的手脚做得太隐秘,荀衍没有发现而已。
归根到底,还是时间太紧,容不得荀衍从容部署。时间啊时间,这才是最要命的。当初袁绍因为举棋不定,筑堰不成,中途变更计划,最后被孙策击败。这次袁谭出兵又因为时间紧迫,不得不冒险,反倒是孙策以守代攻,从容应对,抓住了他们的破绽,一击而中。
“不能急啊,急则生乱。”郭图一声长叹。
司马懿深有同感,附和地叹了一口气。
“仲达,你觉得……”郭图看看不远处正在私语的袁谭和沮授,幽幽地说道:“议和可行否?”
司马懿苦笑着摇摇头。过了一会儿,大概是觉得可能有误会,他又补了一句。“小子智浅,不敢臆测。”
郭图哼了一声,什么也没说,低头看着荀衍的遗体,鼻子一酸,眼泪又涌了出来。有卫士进来,抬起荀衍的遗体,到侧院去清洗处理。
沮授向袁谭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高唐、浚仪未下,兖州的东西两端掌握在江东军的手中,再加上雨水增多,黄河复流,江东水师随时可能进入黄河,切断兖州与冀州的联系,此时再强攻豫州绝非明智之举。既然如此,不如放弃进攻,就地防守,同时寻求与孙策谈判。
既然是谈判,让步自然避免不了,但实力犹在,总比大败之后再谈要好得多。如果孙策能答应他们的条件,那当然更好,万一孙策不答应,也能争取一点时间。使者往来,总是需要时间的,有了时间,他们就能喘口气,重新部署,准备再战。
谈判同时也是收拾人心的机会,兖州世家为什么不肯依附孙策?就是他们不肯放弃手中的土地,而孙策的新政基础就是从世家手中夺走土地。袁谭代表兖州、冀州世家与孙策谈判,如果孙策能够答应这个条件,谈判成功,兖冀世家会感念袁谭的恩德,将来还会支持他,为了确保孙策能够履行诺言,必然支持袁谭主管其中一州,甚至是兼管两州。如果孙策不答应,那兖冀世家也清楚他们和孙策没有妥协的可能,只能继续支持袁谭战斗。
天子自然不会看着袁谭被孙策击溃,甚至投降孙策。如今袁谭已经尽力了,他还想作壁上观,未免太想当然。与孙策谈判,逼着天子做出决定,至少可以争夺一些主动权。
袁谭沉吟良久。“若孙策不肯谈判,决意武力强取呢?”
沮授说道:“豫州兵初登战阵,守或有余,攻未必堪用,孙策主动进攻的可能性并不大。除非他亲自北上,否则我们大可以固守待变。”
“会有变吗?”
沮授笑容勉强。“或是孙策有变,或是兖冀世家有变,或是朝廷有变,总会有一个改变主意。”
袁谭反复斟酌了很久,接受了沮授的建议。如今无力进攻,又不能就此撤退,谈一谈总是好的,不管能不能成,调整一下节奏,争取一点喘息的时间,未尝不可。他转身和郭图、司马懿商量,郭图呆若木鸡,一言不发,司马懿也不敢多嘴。袁谭又召集陈琳、耿苞等人商议,众人心思各异,也有不同意见,但面对张郃和荀衍的两场大败,没有人敢主动请缨,就算有意见也只能藏在心里。
最后,袁谭做出决定,由陈琳执笔作书,与孙策谈判,并将形势通报天子。与此同时,他派使者联络兖州世家,向他们通报自己的决定。得知袁谭要以保全他们手中的土地为条件与孙策谈判,兖州世家松了一口气。他们原本以为袁谭能够攻入豫州,现在张郃、荀衍接连大败,袁谭无力进攻豫州,不管是撤回冀州还是留守兖州,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袁谭能出面与孙策谈判无疑是最好的结果,集结兖州、冀州一起谈判,总比他们单独与孙策谈判有利。
曹昂走了,如果袁谭再不管他们,他们只会沦为孙策的俎上肉,予取予求,全无反抗之力。
……
邙山,原陵。
发现徐盛的水师离开沙洲之后,天子立刻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击,刘备主动请缨为前锋,驾船进攻。
攻击非常顺利,沙洲上根本没有几个人,看到有船靠近,留守的士卒连一枝箭都没放就跑了,走之前放了一把火。刘备登上沙洲,看着烧得正旺的城,哭笑不得。沙洲上根本没有城,所谓的城只不过是用芦苇扎的篱笆,远远地看起来像城而已。当然,就算没有城,徐盛不离开,他们想抢攻沙洲也不轻松。在水师的战船面前,他们这些民船根本没什么战斗力,不知道多少人要落水。
天子得到消息,也很无语。几万步骑,被一道篱笆挡了十几天,虽说他无意强攻,也觉得很丢脸。
夺取沙洲之后,刘备又渡过黄河,赶到小平津关。小平津关空荡荡的,不仅没有人防守,连老鼠都没有一只。仓库里自然也是干干净净的,倒是像特打扫干净了等天子进驻一般。
天子没有进驻洛阳,他就驻扎在小平津关,随时准备撤回河内。
今天,天子在刘备的陪同下,祭扫光武帝的原陵。在光武帝的墓前,他阅读了亲笔书写的祭文,恳请光武帝的在天之灵保佑他中兴大汉。念到动情处,想起这些年的不易,他泣不成声。
刘晔、刘备等人在一旁陪着垂泪。
祭拜完毕,天子登上北邙山,远望旧都和祖先的陵寢。洛阳城内外郁郁葱葱,却没有皇家威严,只有衰败之气。久无人居,洛阳城已经荒废,到处是野草杂树,连城墙上都长满了野草。天子看了,又忍不住心酸落泪,涕下沾巾。
转眼间,离开洛阳十年了,走的时候他刚刚十岁,被董卓的大军逼得西行,惶惶不知终日。如今他年方弱冠,率领数万步骑,看似威风凛凛,但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有多少实力,实在高兴不起来。
“当年董卓乱政,盗掘皇陵,火烧洛阳,袁绍以盟主自居,拥兵十余万,却不敢西进一步,只有曹操、孙坚主动进攻,曹操败于荥阳,孙坚最后攻入洛阳,收拾宫室,掩埋帝陵,堪称是大汉忠臣。如今他的儿子孙策却成了大汉最大的威胁,实在令人唏嘘。父与子,血脉相同,如何能一忠一奸,相去万里?”
刘晔不紧不慢地说道:“孙坚虽忠勇,却不守礼法,不知教育子弟。他当年杀王睿、张咨,正是今日孙策杀戮世家之先声。且孙策为逆,孙坚视而不见,只知远走交州,又有何忠义可言?”
刘备附和道:“令君所言甚是,不读书,不受圣人之教,终究难成大器。”他又叹了一口气。“备如今也是后悔莫迭,当初随卢师读书,不知用功,以至于今日一无是处。若非陛下不弃,怕是要孟浪一生,九泉之下,不仅愧对刘氏列祖列宗,也愧对卢师。”
刘晔翻了个白眼,没接刘备的话头。天子却点了点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若孙策亦能如卿,痛改前非,那可真是大汉之幸,天下之幸。”
一旁的马超没忍住,“噗哧”一声笑了。刘备脸有些发烫,本想附和天子几句的,也不好意思开口了。天子斜睨了马超一眼。“马卿觉得朕所言可笑?”
马超连忙收起笑容,拱手施礼。“臣失仪,请陛下恕罪。只是……吴王执迷不悟,怕是改不了了,要想他回心转意,只能以武力征讨。左将军本是做先锋的最佳人选,可惜关羽不在,张飞又无战意,左将军有心无力,只能感慨几句。说起来,毕竟是随卢公读过书的人,臣就说不出这么有见地的话。”
第2041章 有言在先
天子心情本来就不好,见马超如此不识大体,公然挑衅刘备,不禁勃然大怒。
“卿何出此言,难道没有关羽、张飞就不出战了?且不说玄德武艺出众,又有赵云、牵招相助,就朝廷而言,不是还有温侯与卿么?”
马超收起笑容,一本正经地行了一礼。“蒙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臣虽不敏,稍有自知之明。臣当初奉诏助阵,曾与吴王相处数年,深知吴王英武。论武艺,臣不足与吴王比肩,勉强与陈到、阎行参差。论用兵之道,臣更是不及吴王万一。是以臣辞吴王之时,便与吴王有约,此生不敢与吴王为敌,以免自取其辱,误人误己。违背了誓言,送了性命事小,耽误了陛下的中兴大业,却是臣万万承受不起的。”
天子骇然变色,瞪着马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听懂了马超的意思。马超看起来是谦虚,其实是表明态度,和其他人作战可以,与孙策面对面不行,真要逼我上阵,发生意外,耽误了中兴大业,可别怨我。
很显然,马超绝不是临时起意,他是早有准备。袁谭派荀衍攻取浚仪而不是离昌邑更近的任城,就是想打通由河内进入豫州的通道,逼朝廷出兵。马超身为羽林中郎将,有机会参与会议,自然一清二楚。他不想与孙策作战,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当众表明态度,把话说在明处。
天子很愤怒,但他却拿马超没办法。一是他还需要马超统领羽林郎,二是马超身后站着马腾、韩遂,杀了马超没有任何好处,只会逼反马腾、韩遂,凉州大乱。况且当初马超追随孙策也是奉朝廷的旨意,无可指责,逼着马超破誓——假如确实有这么一个誓言的话——亦非为君之道。君子成全之美,不能损人私德。如果连这点肚量都没有,还谈什么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马超不能用,至少与孙策作战时不行,要换一个羽林中郎将。天子瞅了一眼刘备,心中忽然有了主意,正自思量,有骑士从远处奔驰而来,在坡下停住,将一份文书送给迎上去的郎官。郎官快步回到山上,将文书交给刘晔。刘晔接过一看,眉头先皱了皱,回头看了一眼天子。天子见刘晔眼神不对,心中一紧,也没心思关注马超了,强作镇静地给刘晔递了一个眼神。
刘晔拿着文书,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显得平静些。文书是袁谭派人送来的,里面应该有浚仪的战况。荀衍筑堰围城,前两天下了大雨,帮了荀衍大忙,很可能他已经拿下了浚仪。可是对天子来说,这却不见得是好事。天子驻兵河内,正准备经营河内、河东和并州,不愿意轻易进攻河南,如果袁谭拿下浚仪,势必要催天子渡河作战。如何应对,颇让人头疼,这两天一直在商量这件事,只是还没有可用的结果。
刘晔转过身,背对着天子和刘备、马超,查验了封泥后,打开了公文,只看了一行字,便僵住了,浑身一紧,屏住了呼吸。天子虽然没有正面看刘晔,眼角的余光却一直落在刘晔的身上,见此情景,也不安起来。他强忍着没有去问,却也没心思说别的,一时气氛有些沉闷。
刘备、马超也感觉到了异常,不敢出声,生怕惹恼了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