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突然停住,恶狠狠地说道:“先生,不用猜,就是甄家干的。”
逢纪说道:“我也觉得甄家的嫌疑很大,可是大王有证据么?”
“我现在就将甄俨抓起来,严加审讯,肯定能审出结果。”
“审出结果以后呢?”逢纪抬起眼皮,淡淡地问道:“大王,甄家的人不是去了江东,就是去了辽东,留在中山的人曲指可数,钱粮也有限,你就算杀了他们全家,又能有什么收获?”
“那……那怎么办?”刘备愣住了。他没想到逢纪会是这个态度。
“当务之急是确认中山靖王之墓被盗掘的情况,掩埋尸骨,然后追捕盗墓者。如果能找到确切的证据,再杀人,自能服众。”逢纪走到案前,拿起案上的玉印看了又看。“这枚玉印出现在北平县北的河中,不管是无意失落,还是有意让人发现,都说明盗墓者向涿郡去了。要盗这么大的墓,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带着大量的珍宝,也很难轻松通过关禁,派人去查,应该能查出一些线索。如果这些人藏在涿郡,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那些人怎么办?”
“暂时关押起来,等查清楚再说。”逢纪拢着手,嘴角微挑。“各家的家主在这里,又涉嫌盗墓,大王还怕那些人不出钱粮?不瞒大王说,我正想着用什么理由留下他们呢,没想到出了这么一件事。”
刘备恍然大悟。不管盗墓的是不是甄家,甄家的嫌疑都最大,他明白,其他人也明白,所以这时候只要不傻,都会尽可能和甄家划清界线,表明自己的清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自然是出钱出人,向他效忠。即使是甄家,这时候也不会跳出来找事。
刘备转怒为喜。还是逢纪高明,因势利导,化害为利,一下子解决了眼前最大的难题。中山靖王的墓被盗了有什么关系,只是名声难听一点,实际损失有限。有了钱粮人马,才可以有实力迎战孙策。如果能打败孙策,中山甄家还不是俎案上的肉,任我宰割?
刘备忽然心中一动。这背后不会有孙策的影子吧?中山甄家虽说名声不太好,毕竟是中山大族,应该不会做出这等事来。此时此刻,能够指使他们的也就是孙策了。孙策当初就在陈王刘宠面前问过他的出身,以致于他很长时间都无法列籍宗室。如今形势危急,天子要笼络他,封他为中山王,孙策再弄点事来恶心他,也不是不可能。
刘备越想越生气。孙策处处针对他,这个仇是越结越深了。
……
事情正如逢纪所料,涉嫌盗掘中山王墓,被软禁在卢奴,中山各家都有些慌了,纷纷献钱献物,组织部曲,向刘备示好。短短半个月,刘备就多了三万多步骑,钱粮充足,收到的礼物更是堆满了库房,总算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他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钱粮问题,还向天子提供了大量的物资。
在逢纪的陪同下,刘备亲自赶到北平,修复陵墓,掩埋骸骨,又以太牢祭祀,正式认祖归宗。涿郡的刘氏宗族也派了人来,一起参加祭礼,正式奉刘备为宗主。
在逢纪的运筹下,刘备因祸得福,既得了利,又正了名。
唯一让刘备不爽的是他放出了风声,想与中山大族联姻,却没什么人响应,倒是出现了一些对他不利的谣言。有的说,刘备刚做中山王,祖坟就被人掘了,这不是好兆头,这个中山王能做几天,谁也不清楚。有人说,刘备反复,先后投过公孙瓒、袁谭、孙策,都没能长久,这次依附天子,恐怕也不能长久。他要是做了逆臣,肯定会辱及祖先,中山靖王墓被掘,可能就是一个预兆。还有人说,刘备虽然征战多年,但胜少败多,一打败仗就抛妻弃子,女儿嫁给他,就算做了王后也没保障,谁知道他哪一天又打败仗。
听到这些风言风语,刘备气得暴跳如雷,屡次严禁谣言,又派人四处打探,查察谣言来源,奈何收效甚微,反而搞得人心惶惶。无奈之下,只得接受逢纪的建议,装聋作哑,待谣言自息。
但情况却不如刘备所料,谣言不仅没有停止的迹象,反而越演越烈。追查盗墓贼的事也没什么进展,中山靖王的墓外表破坏不大,只有一个盗洞,但墓里的随葬品却被盗掘一空,而且陆续面世,涿郡、河间一带都出现了疑似陪葬品的物件,而更大的麻烦却不是这些陪葬品,而是一个传言。
有人说,刘胜墓里有一块碑,碑上刻了几句类似谶纬的话,具体内容说法不一,但意思却大同小异,说刘胜在世时,当时最著名的奇人东方朔就曾经预言,刘胜死后二百七十年,会有一个孩子出生,此人将冒认刘胜血脉,欺世盗名,覆灭刘氏江山。他有两个异姓兄弟,一姓关,一姓张,寢则同床,有断袖之好,违背人伦,有伤子嗣,注定无后。而关张二人的姓氏联起来正是关门歇业的意思,预示着刘氏江山在此人手中断绝。
听到这些谣言,刘备目瞪口呆,就连逢纪都有些慌了。这显然不是百姓随口乱传,而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处处针对刘备。如果不加以制止,对民心士气的打击都不可小视。
就在刘备打算痛下杀手,追查谣言来源,杀一批人的时候,关羽传来消息,太史慈出现在卢龙塞外的白檀山,人数不明,有西进的可能。正在上谷、蓟县集结,准备南下参战的胡人听到风声,人心不安,纷纷请求返回草原,以免部落遭到袭击,逃兵络绎不绝,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即将开始的战事。
刘备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只得将中山的事交给逢纪处理,自己率部北上,迎战太史慈。
第2090章 穷则变
收到孙策的命令后,太史慈开始有些搞不清楚状况。
孙策没有给他明确的命令,却给了他两个选择:幽州本地作战,或移师青兖。这让他不适应,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还是军谋孟建猜到了孙策的用意。对孙策来说,这两个方案各有优劣,不相上下,所以他将选择权交到太史慈手中,由太史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哪个方案更可行。之所以没有先征询太史慈再做决定,一是因为命令来往耗时太久,一来一回顺利也要近一个月,可能会耽误战机;二是他信任太史慈,相信他能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太史慈感激莫名。身为降将,能得到孙策如此信任,除了竭忠以报,别无他求。
与孟建、诸葛瑾反复商量,并参考了辽西郡学祭酒邴原的意见后,太史慈决定不去青兖,就在幽州本地作战。他给孙策的回复中提了三个理由:一是骑兵熟悉幽州的地形和气候,不需要再花时间适应;二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主动出击,将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三是在兖州作战,一旦幽州有警,很难及时回援。
送出报告的同时,太史慈准备了五千匹战马送往中原。大战在即,伤亡在所难免,孙策别的都很容易补充,唯独战马是弱项。有了这五千匹战马,就算出现重大伤亡也能迅速恢复元气。
将后方交给诸葛瑾和邴原,太史慈率部出征,并命令度辽将军公孙度协同作战。草原作战,水源很关键,公孙度循大辽水西进,扫荡草原北部。他兵力不多,不到万人,但装备精良,又携带了大量的马匹和以鱼干、面饼为主的干粮,就算中途得不到补充,也能维持两个月的行程。
太史慈本人则沿渝水而进,经柳城,过白狼山,一路来到白檀山。
出发之前,太史慈接受诸葛瑾的建议,通过中山商人之口,向草原诸族发出消息,此次西征,是为了惩罚那些得到吴王恩泽,却派兵协助刘备、袁谭作战的负义之徒。即日起,任何商人不准与这些部落交易,违令者杀无赦,报告部落位置的则有赏。大军随后却至,凡有部众入塞助阵的一律灭族,格杀勿论。引兵助阵的不仅可以得到战利品,还能得到商业上的优惠。
中山商人出入草原,与各部落都有联系,消息最为灵通,接到太史慈的命令后,很快就派人将消息传出。草原上顿时风声鹤唳,那些接受了刘备邀请,派出骑兵助阵的部落顿时人心惶惶。他们最担心的倒不是太史慈本人,而是身边的部落。太史慈再狠,也就是一万多骑,打不过还可以逃,离他远些就是了。身边的部落却难以摆脱,草原上的部落为了争夺草场,背后下毒手是常有的事,现在太史慈又悬以重赏,那他们还不疯了?
一时间,草原各部人人自危,有的召集人马,警惕的注意着周围所有的人,随时准备迎战,实力稍弱些的则纷纷送信给已经入塞的族人,让他们赶紧撤回。虽然得罪刘备不太好,可是得罪太史慈更不好,那是可能亡族的。
等太史慈率部赶到白檀山的时候,正在蓟县、上谷集结的乌桓兵、鲜卑兵已经出现大范围的溃逃,田豫控制不住,只得向关羽汇报,关羽又向刘备汇报,逼得刘备不得不暂时放下中山的事,赶回幽州。
刘备刚到涿县,关羽就告诉他一个消息。太史慈在阎柔等人的引导下,刚刚屠灭了两个鲜卑部落,引发了又一波恐惧,消息传到上谷后,鲜卑人急于返乡,与率部赶去阻止的田豫发生冲突,险些杀了田豫。
刘备仰天长叹。
……
甘宁伏在栏杆上,看着远处的海岸线,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他本来已经率部进入黄河,截断了董昭的退路,但纪灵受挫,损失严重,延误了战机。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黄河水量骤减,已经不适合楼船航行,他不得不退回渤海。
无功而返,让他对纪灵充满了怨念。可是怨归怨,他却拿纪灵没什么办法。
步骘走了过来,递给甘宁一杯酒。甘宁接过,看着杯中荡漾的酒液,苦笑一声。“兖州打得热火朝天,幽州太史慈想必也是所向披靡,我却只能坐在这里喝酒。子山,你赶紧想想办法啊,我们总不能一直给别人当辎重校尉。”
步骘转身靠在栏杆上,仰起头,看着高高的桅杆上飘扬的战旗,呷了一口酒,品了品,这才说道:“都督说得有理,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海船太大,吃水太深,进入内河作战受限太多,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现在只能作壁上观,将来出海远征,我们也无法离岸太远。”
“对对。”甘宁连连点头,转过身,看着步骘。到底是读书人,想得远。他只想着眼前的事,步骘却考虑到以后远征了。他有一种危机感,如果再不用心,以后弄不好就要给步骘做副将了。可是该读什么书呢?一时还真没什么方向。如果问步骘,他会告诉我吗?
“海船的优势是体量大,不仅稳,更能载更多的人和物资,尤其是军械。”步骘转头看着装载着巨型抛石机的战船,眉梢轻轻地挑了挑。“有了这样的重型军械,我们才有可能攻城,这是海船的优势,也是海船的劣势。”
甘宁深表赞同。凡事有利有弊,海船越造越大,有利于海上航行,却对内河作战越来越不利。不仅难以通过颍水、汝水等水系,就连长江三峡的狭窄处都成了困难。他上次试图进攻益州,就因为这个问题没法解决,最后只能作罢。
“水师如果在扩大规模,恐怕要对内河作战和海上作战区别对待了,毕竟船只类型不同,难以兼顾。可是大船有大船的好处,如果大船不能进内河,重型军械也就没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