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出了司礼监,又到御马监衙门走了一趟,处理完今日的事项,宫门早已下钥,索性留居衙门。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会儿想起自己和兵部诸人争辩之事,一会儿又想起内宫里的朱宝林,心中烦乱无比。
若非亲眼所见,他绝不会相信,世间竟有似大齐这般这样情势复杂的王朝。
·
王咏年幼入宫,被当初的司礼监秉笔刘太监选中,送入仙栖宫,侍奉皇帝的嫡母,已故的庄肃太后。庄肃太后见到他,立刻将他派给当年的太子侧妃,现在的柳贵妃。
后来他才知道,柳贵妃当年生育时伤了身子,在子嗣上极为艰难,唯一的女儿又去世不久。他与贵妃之女生得有几分相似,庄肃太后便使他宽慰贵妃之心。
贵妃常常被他逗笑,连见还是太子的皇帝时,都命他随侍在侧。渐渐地,连皇帝也开始喜欢上他,他便转而侍奉皇帝。
那时候,皇帝还没有儿子,又遵循着“抱孙不抱子”的传统,对女儿们一副严父姿态,可以说将部分对待孩子的慈爱之心挪到了他的身上。
皇帝登基之后,令他去内书堂学习。每每下了学,皇帝都要亲自检查他的课业,有时候还会专门询问教授他的学士,生怕他读书不用心。
晚上皇帝熬夜思虑国事时,他常在旁边研墨,眼睛也盯着那些题本奏本看。有时他心生疑惑,便大着胆子问,皇帝一开始会训斥他几句,后来闲了,就把他叫过来,简略的说上一说。
王咏渐渐的便明白了,大齐走到如今这般境地,从太/祖立国时便可见端倪。
太/祖开国,依仗世家支持,故而同前朝一般,善待世家。
经历了三任帝王的优待之后,老世家盘根错节,姻亲无数,新世家站稳脚跟,蓬勃发展。
他们拥有大齐最好的教育,平民百姓极难得到良师,所以朝廷虽设科举,中举了的却极少有普通百姓。
世家势力大了,心也随之大了,很容易动摇皇帝的统治。那些高门大户出来的文臣,习惯了富贵生活,极少有人做事时切中时弊,忧百姓之所忧。
朝堂风气重文轻武,皇帝想要打仗,提拔武官时,总有一大堆的文臣反对。如若哪个文臣不同于他人,极力支持皇帝,也总会招致别人侧目,受到弹劾。
好在皇帝比先帝强硬许多,才没有出现先帝时期,谁打了胜仗,便会被弹劾到下次再也不敢出头的地步。花了十年时间,大齐这才渐渐的,叫人捕捉到一丝回归昔日强盛的希望。
可这还不够。
他幼时仗着童言无忌,趁皇帝考教他学业之际,提议由皇室直接在州县开办学堂,使百姓能有所学,分薄世家权益。皇帝想了几日,同意了,实施几年以后,果然有了成效。
后来他崭露头角,身担重任,至今也做了不少事情,只是世家视宦官如同蝼蚁,被世家风气所浸染的民间也是如此――
一部分得益于官办学堂,而考中科举的文人,不曾夸奖他半句,反而暗地里骂过他。他支持变法,严格监督政令落实情况,获益的民众却传唱着侮辱他的歌谣。
不提他交往甚密的那些官员,凡是与他共事过,给他说过好话的人,总要被扣上“阉宦朋党”的帽子,仿佛他便是那黑黢黢的墨汁,沾了谁,就毁了谁的名声。
正因如此,那些想要做实事,而依附于他的人,所受阻力一言难以尽道。他心知不能这样下去,得从别人那里,开出一条新的路来。
内外臣子,都不能够,只有……
王咏拥被而起。
他一个个分析内宫中地位高或者受宠的后妃。
皇后世家出身,不可以。柳贵妃私心很重,不可以。至于其他人……被女学教得过于死板,还不如小小民女,更不可以。
在他的记忆中,只有过去的朱宝林不同于常人,似乎并不厌恶宦官。十几年时间,当日情境,他一直都还记得。
可岁月毕竟能改变很多事情,他不确定朱宝林如今的心境,便试了试,竟得到了令他惊喜的结果。
她依然未改,且与南渡县那位女子般,同样不安定于现行的世俗情状。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