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都是很受宠信之人,那么对王咏周遭的官员,还可以赏得再多些。
朱莹“哦”了声,理顺了想法,提起笔来便要批。
陈端慌忙拦住她,道:“端来时,圣上吩咐过了,把这禀功奏章再拿给他瞧瞧。”
·
陈端亲自带着奏章走了,回来以后,朱莹彻底被皇帝给惊到了。
皇帝简直就是没有功劳也要创造功劳,去赏赐王咏的典范,王咏这里赏太多了,便升他嫡系的官职。
在回批里面,这回出征的高官,全都升任了,不过外廷的多半是高位虚职。
就连好多朱莹听都没听过的,专门给王咏做事的人也升了,她心中疑惑,专门查了一下这些人的职位,发现大概可以类比为王咏的私人秘书?
其中大部分,这次压根就没去过战场。
这些都已经可以算在上赏里头了。
朱莹有一肚子的槽,不知道怎么吐。她想说树大招风,然而王咏一直都在招,如此对比,似乎这次的封赏也算不得什么了。
陈端又道:“厂臣在御马监里,不能调任司礼,由是加禄米二百石。”
朱莹点头。
陈端继续说:“圣上还吩咐,恐怕多了招眼,以后私下里把他的禄米,再增五百石。”
“我知道了。”朱莹在回批上用了印,表示这个封赏,是皇帝和她全都同意了的,需要当先处理。
她心里高兴得很,提起俸禄一事,便带了几分漫不经心:“这样极好,我记得大齐,加禄米时,多半五六百石地拿出去。他这回明面上加的俸禄不多,倒不很打眼。”
她一定要亲自向王咏道喜!
陈端理一理奏章,半是笑半是叹地道:“娘娘未免想得太轻松了。”
朱莹疑惑地看着他。
“五六百石,那都是外廷臣子才拿得到的,至于内廷……除去高宗时的段公公,武宗时的吴公公,又有哪个一下子加过上百石的?”
他说得朱莹微微皱了眉。
还真没有。
她仔细回想了一下,便是高宗时,受宠如段太监,最高时也不过只加了一百石禄米,由此被文人们称作“宠眷优渥,远胜于诸大臣”。
武宗时吴太监倒是一下子加了三百石,可他没有私下里做补偿的。
说是私下,可宫中各样支出,外廷臣子也都瞧着呢,许多事看破不说破罢了。
真要这般赏赐了王咏,那么内外臣子心里头,都会跟明镜似的了。
就算有两个前人例子在,王咏也是那出头的椽子。
可这东西是皇帝专门要过去定下来的,朱莹又不能说什么,只要暂时压住心头疑惑,打算以后找机会问上一问。
·
他们说得有来有往,旁边太子听得津津有味,权当这就是一个故事。
眼瞅着贤妃娘娘手头的事快要办完了,太子才终于反应过来,自己该写的东西还没写呢。
他忙低下头,争分夺秒地读题本。新成派官员们写得简单明了,他一会儿就看完了。
他们要对各地世家争重税。
太子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然后他想起了皇帝的态度。皇帝应该是很讨厌世家的,他从小就知道。
可世家,能否随随便便就出手限制,太子是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的。
他偷眼去望贤妃娘娘。朱莹仍然在批复着手中题本,只是速度越来越快。
太子生怕她突然批完,又想起自己,一个搞不好便要挨戒尺,慌慌张张地在两个意见上权衡。
最终,太子定下心来,于旁边的纸上,写下“留中”两个字。
既然拿不准主意,便先留中不发好了。等朝堂上争执起来,哪边快赢了,他便同意哪边人的想法――
皇后从小就对他说,错误的东西,是不可能存在很久的。
太子打好腹稿时,朱莹也看完了题本。
她揉了揉太阳穴,起身来到太子旁边。
“留中”二字很是显眼,不是允或者不允。朱莹对这个结果略微有些失望,问道:“殿下为何留中不发?”
“妈妈说,错了的东西,或者是人,绝不会存在太久,”太子说道,“我要等臣子们争出个结果来。”
朱莹:“……”
她有些想找太子太傅的麻烦了。
到底是谁把他教出来的?
她原打算立刻指出这办法不行,不过一想起小太子才刚十岁,就什么都不说了。
※※※※※※※※※※※※※※※※※※※※
整理了剩下的大纲,发现纲里有一部分不必要的东西。
时间花多了,导致文没更完……
白天补上。
――――――――
哎,拖到现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