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玉分身出来的冒名顶替的大臣见战争停止,开始挑唆百济国,因为现在高句丽还没组织起像样的军队,相比来说,三国里面,新罗国实力暂时略强,所以,挑唆百济国与新罗国斗一场。
百济国相怒道:“为大王出此馊主意者,可斩杀之!”
百济王问道:“国相有何办法么?”
百济国相说道:“先前,咱们与新罗国结下同盟,立下血誓,这才刚刚开始,就反悔了,不但得罪新罗国,高句丽也因我们反复无常而不会相信我们百济国,这是其一。其二,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才是我们两国的心腹大患,高句丽北接伯咄郡,西连契丹,东与栗来郡和白山郡相接,而这些都是小国,无一是高句丽的对手,高句丽难道不可以从这些国家借些兵马和粮草吗?况且高句丽虽然损失了10万兵卒,可高句丽国家总 有500万人口,就是在组织起20万兵员,会很费劲么?高句丽的国土面积是我们两个国家的总和的三倍还要多!到底谁是敌人,谁是友人?大王千万不可错判!”
怀玉分身出来的冒名顶替的大臣说道:“国相说的原也不错,但现在你不联合高句丽打一下新罗国,则三国里面,百济国就是最弱的,到时,将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沦为高句丽和新罗国的附庸,大王不可不察。”
百济王想想,现在是属百济国最弱了,新罗国因这一战,实力竟然比他大了很多,如果单打的话,现在百济国已经完全不是新罗国的对手了,怎么会沦到这步田地呢?
因为战争永远不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新罗国率先被攻击,因此新罗国上下军民一心,冲锋陷阵,勇往无前,拼死一战,因此大部分胜利由新罗国获得,得到很多刀枪箭矢,并俘虏了很多战车上的俘虏。实力因而大大增强。
而百济国一直左右晃荡,他决不肯正面迎击高句丽的攻击,只是策应新罗国。
这策应也就是说,不是战场的主力。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百济国做策应,挨打的机会大大降低,但是战争一旦逆转,那俘虏啊,刀枪箭矢啊,他也没得多少。
然而现在百济国不说这些了,只片面认为新罗国,不够意思,他还帮打仗了,怎么不与他平分战利品?
百济王于是打发使者到新罗国,对新罗国王说:“兄弟,高句丽攻打的新罗国,我率领我百济全体官兵迎战,现在把高句丽赶回老巢了,那所得战利品,比如俘虏和刀枪箭矢还有帐篷盔甲等的,应该平分,不能由新罗国自己罢了去。”
新罗国王接信后,把信展示给诸大臣看。
引起新罗国大臣严重不满,纷纷叫嚷:“没听说战场上的俘虏和战利品还要分的,也不是土地,两国平分,再者,主战场战新罗国,新罗国被高句丽20万铁蹄践踏,所到之处民居毁坏,财物抢走,到处烧杀抢夺,新罗国的损失怎么说?”
新罗国王便派了使者把这些话带给了百济王。
百济王听了百济使者的话,将百济使者打发到驿馆里歇,然后跳着脚地骂:“高句丽兵伐新罗,那还能在空中行走么?不都是那样?这个损失你也跟我给来你报?我出动全国兵马帮忙打仗的事,却不提了。”
怀玉分身出来的冒名顶替的大臣说道:“就是不想平分战利品,这样的话,我们帮忙新罗国,那新罗国,岂不是打一场仗,发一次横财,而我们却白白的出兵,什么好处也没捞到,新罗国越打越打,我们越打越小呢。”
百济国相再四劝阻百济王,百济王被利益迷住了眼,认为这场战争胜利了,他没捞着好处,好处都被新罗国获得,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