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来了个东瀛老师(2 / 2)

中国失礼,求之四夷,道理是没错,但这“夷”也得有真才实学的,总不能从国外请个骗子来这胡说八道。

于是曹越举起手来,说了一句:“北野教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

“好。”北野正司点了点头:“是汉语有关的吗?”

“你是汉语教授,当然要请教汉语问题了。”

北野正司轻轻一笑:“其实,你如果对其他问题感兴趣,比如历史,我们也是可以探讨的。”

曹越试探着问道:“如果我请教历史问题,北野教授也可以回答?”

“可以。”北野正司毫不犹豫的道:“我对华夏历史一直非常感兴趣。”

“好。”既然北野正司都这么说了,曹越决定用历史问题考一下,而且选择的是自己最熟悉的明史:“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明成祖下诏迁都北京。虽然正式下诏是在永乐十四年,但事实上之前已经准备了十几年,包括修建北京皇宫、修建长陵、打通南北漕运,这也就是说,永乐帝其实早有迁都的想法,问题就是为什么花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迁都?”

唐庆民听到这话,在微信群发牢骚:“我还以为曹越多么有水平呢,这问题也太普通了,是个人都能回答。”

夏雪瑶在上课的时候很少玩手机,刚好这个时候看了一眼微信群,立即告诉唐庆民:“你错了,越是简单的问题,其实越是考验人,这是曹越的高明之处。这种百度一下就能找到一大堆答案的问题,北野正司如何回答,正好表明其水平。”

“永乐迁都”是华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北京城自此成了华夏的政治文化中心。

至于为什么还要迁都,当代已经做过许多研究,就像夏雪瑶说的一样,随便百度一下就能找出来许许多多分析文章,而且全都说的头头是道。

也正因为如此,曹越偏用这个问题来考北野正司。

“好,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北野正司点了点头:“多年以来,你们华夏人对永乐迁都的解读,无外乎是‘天子守国门’。因为明朝是赶走蒙古侵略者之后建立的,当时北方仍有严重边患,迁都北京有利于抗击蒙古南侵,同时有利于经营东北……我对你们华夏人的解读没错吧?”

“没错。”曹越面无表情的点了一下头:“北野教授难道也是这个观点?”

“我不是这个观点。”北野正司缓缓摇了摇头,随后说道:“我们在探讨一件重大历史事件之前,首先要探讨涉及到这件事的人,永乐帝为什么要迁都,就要搞清楚永乐帝是什么样的人。永乐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这是一位戎马皇帝,登基之前的青年时代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多次与包括蒙古在内的异族交战。这种成长经历,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异族文化,更懂得思考地缘政治,用今天的话说——朱棣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跟历代那些在皇宫后院长大的皇子不同,朱棣对国际秩序有着自己的构想,简单地说就是‘华夷秩序’。在这个秩序当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周边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是野蛮人是为‘夷’,四夷宾服中国并且纳贡。那么为了确保这种华夷秩序,首都的选择就非常关键了。当年,蒙古人征服汉人之后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其时名为‘大都’,由此北京才成为一座城市,这也就是说北京从一开始就是一座国际化城市。明朝推翻元朝之后,北京的位置正好是汉文化的最北边,游牧文化的最南边,处于华夷交界之处,毫无疑问是新都最佳选址。永乐迁都之后,可以同时控制华夷,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固,可以说这是华夏迈向近代史重要的一步,永乐帝实在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如果后来不是有满人入侵,明朝自行完成华夏的近代化,也不是不可能,只可惜历史不允许假设。”

曹越深深地点了一下头:“华夏人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基本都是战术层面的,而你却上升到了战略层面。”

北野正司呵呵一笑:“希望我的解读能让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