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管如何,这一次事故之后,晋国公府在朝堂之上的势力,猛然间便膨胀了起来,赵石此时已经渐渐来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
只要赵石愿意,即便他身在长安城外的国武监,朝堂上下的风吹草动,也瞒不过他的耳目。
像是参知政事周枋在乾元殿中的进言,很快便传入了他的耳朵。
大致意思的意思就是,朝野内外的官员们,在任的时间长了,难免任用私人,把持权柄,于国于民,皆是不利。
当然,周枋原话不会这么简单,说的也更要周全隐晦的多,但总的来说,逃不脱这个范畴。
赵石略微琢磨了一下,这里面影射的哪些人,不言而喻……
周枋其人,算是再次刷新了赵石对文臣所谓风骨之说的认识,周枋周定庵,正经的李氏门下,如今人刚走,茶还没凉呢,就已经开始落井下石了吗?
毫无疑问,此人在窥视着同门下平章事的位置,而此次进言,是在为皇帝陛下之前所作所为,找寻法理上的依据。
果然,在皇帝陛下“龙颜大悦”之后,趁机建议,再次修订秦律,将朝堂上下,官员在任期限明明确确的给定下来。
不过不管其人操守如何,道德层面上又有着怎样的不堪之处,其人所言之事,却可以说是景兴鼎革未能完成的一桩大事。
而这么看来,其人气魄可也不小,他的这些建言,触动的是官员们的整体利益,李圃在位时,也不敢轻言此事,现在,却是在他嘴里,明确的提了出来。
实际上,秦律对官员任职期限,以及年岁上,都也有着一些限制,但总的来说,却无人真的会在此事上较真。
地方上要严一些,吏部对地方官吏的政绩,不时都会做出考评,以为官员到了任期之后,任免的根据所在。
但地方官吏升迁还是留任,吏部却有着非常大的自由,理由总是不难找,官员到京述职期间,会和吏部做出沟通,只要没有圣旨或是中书的文书,中下级官吏任免之事,吏部大可自作主张,之后也只在吏部留档即可。
这实际上就是吏部威权所在,平日里不会容许任何人轻易插手。
当然,这还只是地方上的情形,可以说朝廷为控制地方行政机构,执行起来,会严格许多。
而到了京师,秦律里那些规定,却只能说是一纸空文了。
举个例子,比如说如今的礼部尚书李师雄,若没有旁人扶持,这位李大人怕是在礼部当一辈子的守库官都有可能,当然,前提是没谁跟他争抢。
六部里面,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做了几十年文案的家伙可不在少数。
这还只是京官中的下层官吏,到了一定的位置上,比如说六部主副官员,参知政事,各房司主官,京军各部将领等等等等,年头上的限制更是如同虚设。
李承乾,方谦两人做了十几二十年的尚书,杨感,李圃两人任同门下平章事的年头更长,郑老大人更是如此,从正德年间,就是吏部尚书,把持吏部近三十多年了,人都七老八十了,还不肯离去。
而参知政事们从景兴年间走到今日,年头最少的,怕也有十个年头了。
至于军中,这种情形其实只有更严重,不会比文官轻上半点,只是比文官好上一些的是,流动性更大一些,这还是因为文官对武将忌惮有加才会如此。
这里面的弊端大家看不清楚吗?不是的,只是没人愿意在这个事情上面较真罢了,即便是一国之君,在此事上……除非忍无可忍或是大权独揽,才会拿这个来做文章,逼着臣下以年老为由,上请辞奏折。
除此之外,因病辞官才是官员们最常见的归宿。
而周枋,正是要在此事上做文章,对朝廷而言,是好事无疑,而赵石听了这个消息,咂摸了一下,却是心想,他娘的,这厮还真是下了血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