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中的无敌舰队与英国舰队仍是互相杀伤着。
不过,随着战斗的进一步深入,无敌舰队在实力方面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在英舰的反击之下,无敌舰队的伤亡变得越来越大。
本来,无敌舰队就想着可以凭借伏击这一手段在与英舰的争夺之中占据上风,可是,没想这英舰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强大,虽然他们遭到了无敌舰队的伏击,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但是主力还在,尚保存完整,再加上他们强大的战斗力与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很快便在无敌舰队的伏击下稳住了阵脚并逐步展开反击。
而形势被自然反转,英舰在太平军的伏击之下反而占据上风。
如此一来,形势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如果再任由形势恶化下去,无敌舰队将会有陷入绝境的危险。
这形势变化的真快。
而做为无敌舰队的掌舵人,李鸿章与骆秉章当然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原计划可以通过伏击战重创英舰,但没想却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变成了得不偿失的局面。
而且,如果再任由情况恶化下去,那就不仅仅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了,有可能连整个无敌舰队都会陷入困境之中,真到那个时候,那就麻烦了。
英国海军实力之强,的确已经超过了李鸿章等人的预料。
怎么办?李鸿章必须想出办法,可是,办法就那么几个,而且都不是好办法。一向足智多谋的李鸿章也很是为难起来。
而当前的办法有这么几个:
一,他们要么冒险继续与英舰交火,等待将来出现反转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的出现显然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所以,即使要继续打,那也得改变策略,不能明着来。
二,就此撤退。然后再寻找机会与英舰一决雌雄,这固然可以保存无敌舰队的实力,但他们也将就此失去歼敌的机会,而在此之后的后果将很难预料,英军的援军可能就此与新德里的英印军汇合。尔后的印度战役极可能会由此发生改变,一切都将偏离他们事先预定的方向与轨道,一切都将变得不再受他们控制,这将会是最差的结果。
三,不惜与英舰决一死战,以自己的伤亡换取英国人的伤亡,以此来更大可能地杀伤英国人以及英国舰队,这样做的好处是。极有可能令英舰丧失大部的战斗力,甚至可以令今天在伏击圈中的大部分英舰主力有来无回。这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法。基本上是属于拼命的做法。
可是,这虽然有助于达成事先预定的目标,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太平军无敌舰队可能需要付出整个无敌舰队做为代价,这是包括黄旭在内的太平军高层所无法接受的。除非事情已经走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否则。这一条路行不通。
以上三种对策都算不上完美,李鸿章为难就在这里。
而相比较而言。李鸿章更加愿意选择第一种策略,那就是有所改变地继续战斗。
可是,这改变又谈何容易,现在两军交战正酣,任何的改变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必须是慎之又慎,李鸿章必须思虑周详。
而在经过与骆秉章反复的商议之后,李鸿章作出了决定。
无敌舰队需要作出改变,然后再战。
他们大概的思路是,由骆秉章率领无敌舰队的主力继续与英舰殊死战斗,而李鸿章则率领巨炮舰悄然退出战斗序列,然后朝英国舰队的侧翼潜去。
经过分析,李鸿章发现,英国舰队的侧翼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英国舰队在这个地方进行防守的火力相对较小,而集中的运输舰却最多,他们将强大的火力全都置于与无敌舰队冲突的最前方,而将没有自备火力的运输舰摆在后方,运输舰上面装载的都是英军的援兵,而且数量很大,而李鸿章就是冲着他们去的。
只要能在这些运输舰上搞出动静,如果运气好,不是没有可能大量杀伤这些援军,这对整个战局来说,那都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即使运气不是那么好,针对运输舰的行动也可以吸引英舰的火力,从而间接地分散英舰主攻方向的火力,让无敌舰队从中找出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