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 杀秋(1 / 2)

俗人回档 庚不让 1698 字 8天前

距离5月8日《中华好声音》第一季第一期播出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华好声音》的四大音乐导师终于出炉了。

导师名单出来的如此之晚,只因廖蓼报上去的三个导师组合方案全被边学道否了,然后一直没有回音。

直到实在不能再拖了,廖蓼才堵着边学道把四个导师敲定下来。

最终的方案,廖蓼不意外,边学道自己很意外。

因为思来想去,他决定第一季《中华好声音》启用跟另一个时空第一季一样的导师阵容——刘那庾杨。

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有三:

其一,这个导师组合的“化学反应”是得到过印证的,属于成功搭配,做熟不做生,风险相对小。

其二,因为是第一季,全球海选出来的优质学员很多,嗓子、唱功、形象综合条件过硬的****歌手达几十人,只凭这些****歌手就足以支撑起第一季的高品质,所以导师没必要上“顶配”。

而且,边学道给出的这个配置事实上已经很高端了,“镇场大佬”刘喜去年刚在燕京奥运会上唱了主题曲,那庾杨三人江湖地位也都不低,这样的导师团在2009年绝对够档次。

其三,聪明人做事都讲究细水长流。

《中华好声音》不是只做一季,按照边学道的想法,只要口碑不崩,十季十五季都可以做。

然而可以预见的现实是,优质****歌手资源不是无限的,会一季比一季难挖掘。另一方面,《中华好声音》大火之后,其他电视台肯定会跟进制作类似节目,到那时,对****歌手资源的争夺会愈演愈烈,换言之,做到三四季之后,节目就要从靠学员撑品质向靠大牌导师吸眼球的方向转变。

可是相比优质学员,优质导师是更加稀缺的资源。

导师的稀缺性首先体现在“够格”。

作为一档全国顶尖的音乐选秀节目,导师必须得服众才行。

所谓服众,首先你得是大牌,而此“大牌”,不单单指出道早,有几首歌,有一定名气,它还需要导师具备高人一筹甚至数筹的专业素养和音乐理念。

最起码台上学员唱完一首歌,导师得能从专业角度跟学员讨论曲式、乐器和音乐风格,得能给学员以专业建议和点拨,否则一个只会唱流行歌曲的歌手坐在导师席上,开口闭口就两句“你唱的很不错”、“你的声音很好听”,那样不只是该导师自取其辱,对《中华好声音》这档节目的权威性也是一种伤害。

导师稀缺性的第二点体现在“综艺感”。

“综艺感”这东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说复杂吧,“综艺感”要求明星口才好、思维敏捷、会控制气氛、会玩梗、有一定文化艺术积累,同时还得能放下包袱玩的开,收放自如。

说简单呢,其实就六个字——高情商!会说话!

相比知名度和音乐素养,“综艺感”这东西尤其可遇不可求,因为它取决于人的性格,算得上是天赋的一种。

仔细数一数,两岸三地大牌歌手虽不多也不少,可去掉生性高冷的,去掉天生话不多的,去过已经过气的,再去掉说话耿直的,会发现其实可选择不多。

特别是四位导师的组合还要讲究男女比例,讲究音乐风格类型区别,以及两岸三地所属地域比例等,可选择的范围再次缩小。

正因此,合适的大牌导师一定要像“回血丸”一样,在关键的时候吃,在必要的时候请,用新导师抵消观众的审美疲劳,把观众牢牢留在电视和电脑前。

不然的话,假设沈馥没有怀孕,然后《中华好声音》不计成本,第一季就组合出沈馥、张学友、李宗盛、周杰伦这样一个超豪华阵容,第一季是爽了,以后怎么办?

第二三季还能请谁?

第四五季还有谁可请?

导师阵容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越请越差,第一季直接封顶,请问以后还怎么玩?

没得玩!

……

……

贡院六号,樊青雨家。

晚饭四菜一汤,一荤四素。

餐厅里,边学道挨个菜尝了一口,点头说:“手艺不错。”

帮边学道盛了一碗汤,樊青雨微笑着说:“一个人在燕京漂泊,要是再不懂用美食犒劳自己,人生未免太没意思了。”

相对坐定,等边学道喝完汤,樊青雨端起面前的酒杯,看着他说:“这一杯,谢谢你。”

擦了擦嘴,边学道手放在酒杯旁,没端,看着樊青雨问:“谢我什么?”

樊青雨平静地说:“谢谢你收留我。”

想了想,边学道端起酒杯,轻轻跟樊青雨碰一下杯,喝了一小口,放下酒杯说:“我做事都有理由,以后不要说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