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事难亦当做(1 / 2)

盛世大明 路人家 1656 字 26天前

或许陆仁嘉并不懂什么开海之举对大明天下有多大的好处,也不能理解为何陆缜要花这么多的心思在这事上头,甚至因此不惜得罪像孔家这样的话语权拥有者。但正如刚才的选择一般,既然陆缜已经做出了决定,他只有服从,不敢提出异议。

表面上看来,他这是对自己东家有信心的表现,毕竟陆缜一直以来让他去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而且成了之后也收获颇丰。可其实说到底,这是他对自己身份清醒认识的表现。在陆缜面前,他陆仁嘉永远只是一个协助者,岂能做出越俎代庖的事情来?

对于他的这一作法,陆缜自然是很满意的,哪怕他一时间只能拿出八万两银子用于帮官府修港口。当然,八万两银子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了,是这几年里他们运粮贩盐所积攒下来利润的三成左右,足可见陆仁嘉的态度。

这也是他此时能拿出来的所有,因为另外几万两银子将拿去江南地区购买各种大明物产,而其余的则早就用于购买粮食换了盐引和食盐了,这些资金暂时自然无法回笼。

“再加上这八万两银子,修海港的开销应该是够了。只是接下来想要打造海船却还短缺银两哪。”陆缜叹了口气后,又想起一点道:“对了,此番你前往江南正好请我岳父在东南几省里寻找一下当年曾在沿海船坞,又或是曾跟随三宝太监下过海的老人。若能找到了人,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务必要将他们请来。”

只靠山东当地对航海之事一窍不通的匠人船夫什么的,显然是不可能真把大船造出来,开出海去的,所以陆缜就把主意打到了这些曾经出过海,造过船的人身上。

哪怕已经隔了足有几十年光阴,但他相信这些人里总有一些还活在世上。如果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点,这次开海之事必然能多几分把握。海上的情况只有真正出过海的人,才能了解,同时也能在遇到变故时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小人记下了。”陆仁嘉忙点头应道。

“这次真要辛苦你了。不过你放心,只要事成,一定少不了你的功劳,我自会向朝廷奏明一切,至少能让你有个官职傍身,如此以后行商也能更方便些。”陆缜见他如此配合,便提了这么一句。

这话却让陆仁嘉面上一阵激动,也不作推辞,连连拱手道:“多谢大人提携,在下一定竭尽所能把事情办好。”

这事对他的诱惑确实太大了,作为一个其实地位并不高的商人,陆仁嘉总会遇到不少的刁难和难题。虽然他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低人一头的感觉,但要是真有翻身的机会,自然是要紧紧抓住了。而且以陆缜以往的表现来看,此事显然也是有着一定把握的。

“那你去吧。明年开春后,我想这第一艘海船就可以从山东出海,为我大明带来全新的希望了。”陆缜也充满了信心地说道。

陆仁嘉是带了希望离开的济南,接下来可有的忙了。而陆缜,虽然口中说得底气十足,可其实在开海一事上依然是问题不少。

比如造海船,就不是如今山东的这些匠人所能领悟的。虽然他们会造船,也造过不少大船,可海船与行于江河之上的船只还是有极大区别的。哪怕他拿出了从于谦那里所获取的,郑和时留下来的造船图纸,这些匠人依然得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来学习和参透其中的关窍。

同时,造船需要的各种材料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就那些匠人所说,光是龙骨的挑选,就非常讲究,至少得是百年以上的硬木才成,至于其他所需要的材料更是繁琐得足以列出长长的清单来。

而这,还只是一艘船的需求,想要真个出海,怎么也得是一支五六艘大船以上的船队才是。当知道是这么个说法后,陆缜不觉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才知道自己之前还是把事情给想简单了。

怪不得当初郑和下西洋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更被后世之人大书特书。说到底不完全是因为永乐帝爱显摆,更因为非如此是不可能顺利出海,并前往几千里外去的。如此大的手笔,也确实只有朝廷倾尽全力才能做到了。

可现在自己显然是不可能有这些后盾的,皇帝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支持自己——如果他真能拿出这些银子来,就不会冒着被无数臣子反对的风险答应开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