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四章 李默之死……(2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704 字 29天前

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百官人人自危,唯恐这场惨烈的斗争蔓延到自己身上。

几家欢喜几家愁,严党自然是春风得意,气焰嚣张。其中又以赵文华为最。虽然以他的智商,不足以勾画如此险恶致命的阴谋,但那封奏章毕竟署着他的名字!经此一疏,既清除了李默,又为自己洗清了罪名,消除了皇帝的疑心。重新赢得了嘉靖的信赖,你让赵大人如何不兴奋!

而且严阁老说,陛下有意让他再次南下,提督江南以指导胡宗宪的工作。虽然当初他是哭着喊着要回来的,但此一次彼一时,现在朝中严党一家独大,再也没有能威胁到他的了,也不用担心有人告刁状了,此去东南可以尽情作威作福无虞,自然比在京里装孙子强多了。

做着江南春梦,赵部堂一步三摇晃的出了老爹的书房,看到大学士李本,还有个其貌不扬的小官儿在外面等待。

朝李本随意的拱拱手,赵文华笑道:“老李,这是你什么人?”

李本摇头笑道:“原先是不认识的,”说着朝那黝黑面庞的官员笑笑道:“你贵姓啊?”

那官员行礼道:“回禀大人,下官新任兵部武选司主事杨继盛。”虽然是从五品的小官,却依然让两位从一品的大员眼前一亮……管文官升迁的是吏部文选司,管武官升迁的是兵部武选司,傻子都知道,皆是一等一的肥差。而且武将们克扣军饷,大吃空额,比文官们更加心狠手黑脸皮厚,所以说武选司主事是六部最肥的主事,相信没人会反对。

“武选司,”赵文华心说:‘看来是来上供的。’便道:“你应该去找小阁老,他的书房在隔壁院子。”

杨继盛却掏出一份儿名刺道:“是严阁老叫我来的。”

一看是干爹要见的人,赵文华不再多事,挥挥手道:“那就去吧,回见了。”后一句却是跟李本说的。

严嵩先见的却是杨继盛,倒不是想借机羞辱李本……他已经命严年告诉李本,咱们的事情比较重要,待老夫先打发了这个小子再说。

书房里,杨继盛规规矩矩的行礼之后,便正襟危坐,沉默的等着严嵩发话。

没有预想中的感恩戴德,甚至没听到一个感谢的词儿,这让严阁老十分的失望……因为杨继盛能有今天,全靠他的提拔!

这个杨继盛,出身于名声赫赫的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这一科的状元是李春芳,还有张居正,殷士瞻,王世贞等,被视为一群将来注定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

与这些人比起来,杨继盛几乎没有可取之处,三代贫农出身的三甲同进士,长得也不好,文采也一般,更没有远大的前途。

唯一比他们强的是,他曾经蹲过传说中的诏狱……因为当初反对跟俺答做买卖的不抵抗将军仇鸾,而被下狱,吃了棍子,贬官发配偏远边区。

后来仇鸾倒台,所有反对过他的人,都重获新生,杨继盛也不例外,官复原职为知县,几年后升南京户部主事,一月前又升刑部员外郎……回到京城向刑部报道后,人家不无嫉妒告诉他,你换地方了,去兵部武选司当主事吧。

武选司被称为‘又闲又富,肥得流油’,毫无背景的杨继盛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完全是因为严嵩的推荐。

而严阁老之所以保举杨继盛,主要是因为这人名声不错……经过这半年的折磨,严阁老痛定思痛,决心重塑一下自己的形象,扶持几个有声誉的官员来充门面。

而且此人曾经反对仇鸾。仇鸾也是严阁老过去的敌人。在严嵩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所以他认为能够利用这一点,利用官位和利益收买这个人,能够将他收为己用。

所以此刻严阁老感到失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任凭他旁敲侧击,暗示是自己才让他有今天的,杨继盛就如木头一般,毫无回应。很快严嵩便失去了兴趣,挥挥手让他退下。心说:‘怪不得皇上不喜欢直臣,这些人真是不解风情啊。’

他却不知道,此人岂止是不解风情这么简单?在此人的仇敌名单上,死鬼仇鸾只能排第二,第一位的位子永远是属于他严阁老的!

要问两人有什么仇?没有私仇,只有公愤!

把此人招进京城,简直是给自己找了个炸药包……严阁老没有前后眼,还想不到会有多大的麻烦,要不肯定直接让杨继盛人间蒸发。

收拾下心怀,他便请李本进来……李本,本名吕本,冒姓李,绍兴余姚人。嘉靖十一年进士。他是嘉靖二十八年在夏言弃市后入阁的,多少年在严嵩的淫威之下,早已经俯首贴耳,惟命是从,丝毫也不敢违逆了。

没营养的寒暄之后,严嵩道出了找他来的目地,要他上书提请京察。

李本吃惊道:“现在已经是九月了,转过年去就是例行京察,有必要费这个劲吗?”

“有。”严嵩点头道,却也不说明原因。他十分了解‘冲动而感性,嬗变而聪明’的嘉靖皇帝,知道如果不接着皇帝盛怒的劲头,趁热打铁,造成既成事实的话。恐怕等过一阵子,皇帝气一消,回过神来,还是会找个跟他作对的吏部尚书,到时候再想扫除异己,培植党羽,可就难上加难了。

当然,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也有这半年严党失血过多,急需恢复元气的因素所在。

李本只是傀儡,没必要跟他什么都说明白,严嵩便从桌上拿起一份奏疏道:“你回去看看,没问题的话就抄了递上去,皇上肯定会准奏……还会夸奖你的。”

李本知道严嵩只是借用自己的职务罢了,无可奈何的行礼,拿着那份东西便出去了。

第二天,嘉靖帝边看到了兼管吏部大学士李本的奏疏,请求考察两京九卿、长贰府寺等衙门堂官及各总督巡抚……本朝督抚名义上都是京官,只是长期派驻地方罢了。

嘉靖看那奏疏上写道:‘近者当事之臣(也就是李默),内外用人,不论贤否,动以爱憎为用舍,徇私纳贿,祗取充位,是以庶绩日靡,南北皆乱。陛下圣意,屡更数易,即有龊龊自保之士,鲜能分主忧者。臣闻琴瑟不调,改弦更张;狼莠不除,嘉谷不生。故用人在去不肖。夫大臣者,小臣之马首也,大臣不职则小臣靡然从之,故去不肖者先大臣矣。’

这份奏疏其实是严世蕃原创的,他将矛头直接指向两京一十三省的红袍高官,检出异己之意昭然若揭。但巧妙的将李默扯了进来,说朝廷以前乱套,都是因为李默任人唯亲,所用非人的缘故。

一下子让正在气头上的嘉靖帝,相信了这种狗屁说法。还夸奖李本‘忠诚报国’,命其全权办理此事。

于是,李本将朝中大员一百一十三人划分为三等。上等二十八人,吴鹏、赵文华、严世蕃等;中等七十人,鄢懋卿、徐履祥等;下等十五人,即理当斥罢者则是南京吏部尚书杨行中、南京礼部尚书葛守礼、户部右侍郎马全、兵部左侍郎王忬、刑部右侍郎郑大同、工部左侍郎郭鋆等十五人,十五人中只有一半是李默提拔而起,其余则是不肯依附严党的正直之士。

李本之前从未管过吏部,现在也不过是刚刚管事几天而已,怎么就一下子把一百一十三位大员摸得清清楚楚了呢?其中没什么奥妙,只不过是奉命行事罢了。

只不过奉的不是嘉靖,而是严嵩罢了。

按律上等可酌情升迁,中等留用,下等谪黜。如果嘉靖批了这份名单,从此天下,就真没有与严嵩争锋的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