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八四章 百年大计(上)(1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2187 字 29天前

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沈默听到背后有沙沙的脚步声。未等他回头,身后人便轻声道:“师相……”

“是不疑啊。”沈默听出,是马上就要离开内阁的沈一贯,回头朝他微笑道:“都跟子荩交接好了么?”

“是。”沈一贯道:“学生已经把一应事体都交代给子荩了,我看他老成稳重,师相只管放心。”

“他有什么好不放心的。”沈默笑笑道:“我不放心的是你,这次到户部当差,可不是历练那么简单,而是要真刀真枪的上战场啊!”

“一条鞭法是师相力推的大事儿,”沈一贯摸摸鼻子笑道:“弟子冲锋陷阵,义不容辞。”

“将军马上死,瓦罐井边破,没让你冲锋陷阵。”沈默看看他道:“给我用心去看,多动脑子想就行了,不要强出头。”

“学生知道……”沈一贯缩缩脖子道:“别人会以为是师相授意,会误会的。”

“……”沈默摇头笑笑,没有再说话。倒见沈一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他笑骂一声道:“有话快说,日后想见面就难了。”

“呵呵……”沈一贯不好意思的笑笑道:“也没啥,我就是觉着,今儿您对葛老大人,是不是过于客气?只怕日后那帮老家伙,会愈发倚老卖老,不把您放在心上的。”

“是么?”沈默随口应一句,心中却起了波澜。如今朝廷之中,有杨博、葛守礼、朱衡等几位老臣,论资历,那都是跟徐阶一个档次的,十分的德高望重。这些人,是沈默搬不开,也压不倒的,如果硬来的话,难保人情汹汹,乱了局面。所幸他向来对这几位老臣礼敬有加,成为首辅之后,更是以晚辈自居,这才换得几位老臣的支持。

沈默这个人,永远是一团和气,看上去就像一团棉花,但这棉花里却藏着一簇针,谁要真敢握他一把,非得被扎得满手血。他对几个老前辈敬着供着,对下面那些犟脖子卖拐,口蜜腹剑的刺头烂疖子,却一点不手软,借着人事调整,就让他明升暗降,贬的贬谪的谪,收拾的干干净净。只留下几个显眼的人物,也都成了秋风中的老丝瓜,孤零零吊在那里孤了势,终究也闹不成事了。

加之这十多年来,他一直不动声色的,向朝廷安排自己的同年、门人、弟子。他当首辅以前,党羽便已经遍布京城各衙门之中。当初哪怕不用跟李太后私下交易,他都有能力把冯保的局硬翻过来。然而沈阁老所图远大,只用些小手段,就将冯保杖死午门,完全没有暴露自己的底细。

结果现在,世人明明不见他用什么手段,只是撵走了几根唯恐天下不乱的搅屎棍,就让十八衙门一呼百应,指手向左没有一个敢向右看一眼,其威权甚至比素以铁腕著称的高拱,还要高出不少。

这种局面得之不易,固然是因为皇帝年幼,一应国事皆仰赖首辅。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沈默草蛇灰线、谋篇甚早,等坐上首辅之位时,已经是桃李满园,水到渠成了。好饭不怕晚,要是早五年当这个首辅,定然不是现在这种局面。

然而局势既定,就该推行新政、振衰起隳了,在这个过程中,沈默却又明显感到那些老大人,不但不能继续发挥稳定人心的作用,反而会因为政见不合而生掣肘。就像今天这件事,自己费了多少口舌,才劝得葛守礼不再反对?要是每件事都需要这样额外解释,那自己什么工作都不要干了。

这些事情,作为沈默的亲随。沈一贯自然清楚,他早就想劝沈默,应该想办法把这些老家伙打发回家颐养天年,别让他们在朝堂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没关系,”沈默却摇头道:“杨蒲州已经快要不行了,剩下朱衡和葛守礼,嗓门再大,也没法掣肘大局。”说着对沈一贯笑道:“人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难道我连两个老头都容不下?”

“是么……”听说杨博要死了,沈一贯心头一喜道:“那也总得给两位老大人找点事儿干,让他们闲着肯定要找事儿的。”

“葛守礼已经领了监察新法的差事,这一件事儿就够他忙得了。”沈默点点头道:“至于朱衡,我已经写信给潘季驯,让他重提胶莱河工程的方案……”

“呵呵……”沈一贯闻言笑眯了眼道:“师相果然奸……那个,见识高远。”

所谓胶莱河工程,其实是漕运工程。隆庆四年九月,黄河在邳州决口,从睢宁到宿迁一百八十里河水骤浅,江南来的粮船,一概不能北上。在本朝这是一个异常重大的问题,因为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京,但是经济中心却在南京。京城所需的一切资源都出自南方,尤其是每年四百万石粮食,全赖南方的接济。从南方到北方,惟一的生命线就是运河,运河发生了问题,南方和北方失去联络,整个的国家,立刻受到影响。偏偏运河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安全的水道,尤其是在北方,黄河就是运河,运河要靠黄河底接济。水量太大了,漕船随时有漂没底危险;可是水量太小了,粮船便要胶搁半途。

而且就算平安运抵,沿途也要产生两到三成的损耗,其实进了哪些人的腰包,天下皆知。把一国命脉完全寄托在这样一段弊端百出的水道上,显然是十分危险的。其实谁都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海运,试问在这个大帆船贸易遍及全球的时代,难道大明连近海运输都做不到?事实上,海运损耗只有百分之三,远远低于漕运。这显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一个关系到上百万漕丁饭碗的政治问题。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便知道,在原先那段历史上,崇祯年间为了节约财政,大规模砍掉了全国驿站,结果让个叫李自成的驿卒失业,然后……崇祯皇帝动了驿递系统,都不敢动漕运,改海运的危险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运河既然时常发生困难,海运又被排除在外,因此便有缩短海程的提议,这就是胶莱河工程。胶莱河横贯山东,南北流向,南流至胶州湾入海,北流至莱州湾海沧口入海,这是天然的水道。如果胶莱河能通漕船,漕运便可以由淮入海,由胶州湾入胶莱河,再由海仓口出海直入天津,漕运大为便利,北边的粮饷便有把握,国防问题、经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