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赵何这个无耻之徒(第一更)(2 / 2)

战国赵为帝 熙檬父 2585 字 20天前

要知道苏代可是几乎将大半个魏国朝堂都约见了一遍啊,这岂不是代表着大半个魏国朝堂都叛变了?

而且,还不仅仅是苏代,苏代的哥哥苏秦同样也跑到相邦官署之中约见了不少人,谁能保证这里面又没有人叛变?

芒卯深吸了一口气,道:“不对,大王,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想想就知道,如果真的是大半个魏国朝堂都叛变了的话,魏王和芒卯作为魏国的大王和相邦怎么可能一点风声都收不到?

而且,之前苏代见过的不少人之中也有魏王和芒卯绝对信任之人,这些人也是肯定不会背叛的。

这逻辑就不通啊!

所以说,这究竟怎么回事?

芒卯想来想去,觉得可能性只有一种。

他猛然抬起头来,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和魏王一起说道:“赵国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进行了策反!”

是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面前的这个局面。

苏代在召见这些魏国大臣的时候,肯定是已经做了一些事先的了解,然后又在当面的会谈之中试探出了对方的态度,接着才会对那些可能产生动摇的对象进行一番暗示,进一步的进行发展。

至于那些事先就知道说不通的、不会动摇的家伙就什么也不说,纯粹是真正的闲聊。

而且,现在的局势是这样的,很多人可能也并不想要背叛魏国,但出于多条路的想法,他们可能也会先和赵国人建立联系,等到时候再决定是不是要真正的投靠赵国。

这样的墙头草应该属于大多数。

所以,真正忠于魏国、忠于魏王和芒卯的那些魏国大臣才会完全没有发现任何的异状,一直到现在!

魏王脸色极为阴沉的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是这样,那么究竟谁悄悄的在暗中答应了赵国人的拉拢呢?”

芒卯思考良久,脑海之中闪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字,最终苦笑一声:“老臣也不知道。”

芒卯当然不可能知道,毕竟所有的谈话都是当事人和苏代当面进行的,芒卯又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想法,究竟有没有动摇并且答应了赵国的拉拢。

魏王默然片刻,突然一下子砸在了面前的桌案上,怒喝道:“赵何,真是个无耻小人!”

芒卯苦笑一声,道:“大王,现在应该怎么办?”

魏王重重的哼了一声,道:“还能怎么办,当然是……”

魏王的话突然一下子断掉了。

按照常规的想法,当然就是找出那些和赵国暗通款曲的混账家伙,然后一个个的处理掉。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找不出来!

除了那些可耻的叛徒之外,真正能够知道那些叛徒身份的家伙只有一个,那就是苏代!

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苏代是肯定不会老实交代的,而魏国也不可能因为这种没有证据的事情而将苏代抓起来,除非魏国真的想要现在就和赵国开战。

魏王:“……”

芒卯:“……”

大殿之中安静得落针可闻。

一股无力感突然涌上了魏王心头。

明明知道赵国人动了这些卑鄙无耻的手脚,但是偏偏魏王却和之前一样,完全无可奈何。

都说弱国无外交,但就现在魏国这个情况都已经不是外交的问题了,简直就是自己的老窝都被赵国人给弄得乌烟瘴气了!

良久之后,魏王长出了一口气,缓缓的说道:“从今天开始,不要让苏代继续这样和寡人的臣子单独接触下去了。至于谁暗中投靠了魏国这件事情,你不用理会,寡人自会让人慢慢追查。”

芒卯心中无奈,知道这件事情已经让自己在大王心目之中大大减分,但是他又能说什么呢?只好应了一声之后,怏怏而去。

坐在马车上,芒卯自言自语的发出了一句抱怨:“自从赵国人来了之后,就一件好事都没有发生过。”

芒卯万万没有想到,他这句话又一次的说对了。

就在当天晚上,突然又发生了一件让他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名刚刚接受了苏代询问的魏国官员,在当天晚上回府用晚餐的时候,突然七窍流血,当着众多家人的面暴毙身亡。

接到消息之后大惊失色火速赶到的芒卯只能够看到这名官员死状无比凄惨的尸体。

为了以防万一,芒卯当机立断,让人入宫请来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宮医。

这名宮医在仔细的诊断了尸体之后,告诉了芒卯一个结论:“芒相,此人应该是被人下毒了。”

芒卯当然知道是被下毒,但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下毒,而是:“能查出来大概是什么时候被下毒的吗?”

宮医犹豫良久,终于给出了答案:“根据之前的经验,这种毒从下毒到毒发大约需要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但这并不是一定的,有些人也可能刚吃下就毒发身亡了。”

芒卯的心突然沉了下去。

如果真的是一个时辰的话,那岂不是说——苏代也有可能对这名官员下毒?

但是,苏代为什么会对这名官员下毒呢?

带着这个疑惑,芒卯火速进宫,向魏王禀报了这个情况。

魏王同样也是无比吃惊,良久之后才开口道:“你先把这件事情查清楚再说!”

当天,芒卯也是通宵查案,彻夜未眠,但是却丝毫摸不到任何的头绪。

第二天,当眼睛遍布血丝的芒卯刚刚准备睡下的时候,他的心腹前来求见并且告诉了芒卯一个消息。

“芒相,现在城里都传遍了,说是赵国使者当众毒杀咱们大魏官员,如今城中群情汹涌,都喊着要杀了赵国使者,给被毒死的大魏官员偿命!”